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控制杂草生长,而且能降解为土壤生物质、二氧化碳和水,没有二次污染;玻璃大棚里各类传感器、摄像头、气象仪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物联网技术为蔬菜瓜果生长营造出最舒适的“小环境”……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支撑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10月7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科技之花在我省农业领域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19年达到64%、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全生物降解地膜控草为水稻生长“护航”
在巢湖之畔,安徽农业大学的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田里,进行着一场地膜控草技术的“革命”。试验示范田里,看不见杂草,水稻蓬勃生长,整整齐齐,而在邻近的农户田里,水稻植株参差不齐、杂乱无序。
两块稻田如此不同的奥秘,就在于一种全新的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蓝德堡全生物降解地膜控草技术。传统地膜控草通常使用的是塑料地膜,形成二次污染。而全生物降解地膜具有插秧同步、节省人工、完全降解、无需回收、无次生污染等优势。该地膜以石化来源(树脂)和生物质来源(秸秆等)等天然聚合物为主要原材料,一旦铺设完成,降解可在使用1个月后开始,并在最多18个月内降解为土壤生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对土壤和水体没有二次污染。
专家介绍,该技术控草时间长达60天以上,能替代各种除草剂,控制所有杂草,能够避免药害风险和土壤、水体残留问题及生态风险,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具有安全、有机、环保的种植理念,不仅能种植出高产的水稻,而且还能保护八百里巢湖的水质。”
现代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提质增效“翅膀”
肥东县桥头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间连着一间的玻璃温控大棚,棚里的西红柿、绿叶蔬菜等果蔬长势喜人。“这些大棚处处都有着科技元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棚内显眼处,挂着一块电子显示屏,显示着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棚里还密布着各类传感器、气象仪及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棚内装有高清摄像头,能将果蔬的生长、采摘和运输等全过程记录下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溯源。在该产业园内,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科技,为蔬菜瓜果种植插上了一双提质增效“翅膀”。
近年来,合肥市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农业集聚,激发农业产业释放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18年起,合肥市开始设立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带动能力。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50个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众多工作室专家投身一线,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共培育农业技术骨干215名,培训农民5500人,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合肥市还将新建13个合肥市农业行业首席专家工作室。
安徽下好农业科技创新“先手棋”
近年来,省政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之花在农业领域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2019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全省持续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每年省市县乡四级2500多个农技推广机构、130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14000多个行政村、78000多个科技示范户、27700多个贫困户,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连续多年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延伸绩效管理中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越来越健全。安徽省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省份,目前已建立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农机装备应用、农业生态环保与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4个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建。2019年,产业技术体系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60项,技术集成应用148项,累计研发新品种97项、新技术170项,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261个。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