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华文传媒界,项翔声誉远播。他旅居澳洲30年,1994年创办华厦传媒。华厦传媒集团已成为澳华人社区主要媒体之一。因在澳洲大力传播中国文化,并致力推动中澳两国交流和发展而蜚声海外,项翔也成为『中国故事』海外华文媒体的深情『讲述者』。2022年12月底,我们和“老合肥人”项翔聊了聊海外的安徽合肥。
在海外如何介绍安徽合肥?
“三十年前必须依靠南京和上海”
当年我从安徽去澳洲,发展媒体产业,没有资金,没有关系,也没有什么资源,但我赶上了好契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崛起,形成了巨大影响,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团结,市场也越发广阔,两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1990年,我离开合肥刚刚到澳洲读书的时候,介绍起我的故乡来颇为费劲。因为安徽合肥在海外知名度太低了。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我跟大家神侃了一通合肥之后,老师一脸茫然,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有个学生说:“(那是一个)乡下。”
如何在海外向一个朋友介绍合肥?我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刚开始,我会先说南京,然后再说,我的家乡距离南京只有两个小时车程;如果对方连南京都不知道,我就说上海(这个老外基本都知道),合肥距离上海4个小时车程。
再后来,我开始跟他们聊黄山,老外都知道黄山。我接着说:黄山属于安徽,而我的家乡合肥是安徽的省会,这么一链接,才把合肥的概念讲清楚。
最近五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海外知道安徽合肥的人越来越多。我一般都是从“中国科大”开始,讲到“科学岛”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跟他们科普一下,合肥人里平均四个人出一个大学生,老外秒懂。
在国内,合肥更是鼎鼎大名。很多深圳人一听说我是合肥人,就竖大拇指,说合肥科创氛围浓厚,有很多创业团队,还跟我打听合肥的具体情况。作为合肥人的我,觉得十分光荣。
因为合肥、安徽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在海外的声誉也越来越高。目前,我也在澳大利亚推介“魅力安徽”专题栏目,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老合肥人如何体悟“大合肥”?
“城市扩张的速度始料未及”
合肥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作为一个老合肥人,我最直观感受是:合肥一直在变大。
我小时候是学体育的,家住在环城路以内。那时候合肥每年都举行“元旦赛跑”,我也去参加过,当年这个赛跑就是绕环城路跑一圈。
到2006年的时候,“元旦赛跑”搬到了政务新区天鹅湖畔——合肥这就大了“一大圈”了。
2013年,我回国的时候碰到时任合肥体育局局长的李殊,她告诉我,此前已经连续举办了53届、合肥最为悠久的“元旦越野赛跑”已经要从滨湖新区起跑了——从渡江战役纪念馆北广场一直跑进芜湖路。我听到之后特别高兴,当时还给这次比赛策划了一句Slogan:“合肥人用脚步丈量合肥的大小”。
现在想想,合肥的几次区划调整对合肥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合肥人,性格比较安逸,“小康即安”。我作为一个老合肥人,没有想到合肥能变这么大,竟然还可以把巢湖拥入怀中。
合肥扩张的速度是我始料未及的。有一年回国,我和几个朋友去(巢湖)中庙去看房子,车开了一半路就不通了。但是没隔多久,我就收到朋友的短信,说合肥的环湖大道已经开通了,可以开车沿着巢湖跑一圈。
站在一个老合肥人的角度看,几届合肥政府要把合肥“做大”的执政思路是非常成功的,起到了战略引导的作用。
合肥未来如何发展?
“要让千万个体感受宜居和幸福”
框架拉开之后,合肥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些年我在国外也见过不少大型城市,包括纽约、休斯顿、墨尔本在内很多城市都通过建立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卫星城镇,使得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城市的“副中心”围绕着中心城市呈现出城市集群式的“大都市圈”,将会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性增强。
另一方面,尤其在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卫星城的存在对疏解大城市中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造成城市生态空间恶化的城市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合肥可以关注这些城市过去走过的路,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构建属于合肥的城市风貌。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是要重视公共交通网络的建立,并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出行。
前几天,我特地去乘坐了合肥的地铁2号线,体验非常好。城市地铁网的形成,一定将改变合肥的城市生态。我在日本北海道时,曾经非常好奇: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为何路上几乎都没有行人?一到地下才发现答案,人山人海,四通八达。
另一件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因此一定要统筹规划,珍惜土地资源。不能因为短视,在前期就把城市未来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过度透支。
有一个数据是说: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编者注:该数据出自《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人口规模是一个直观结果,背后其实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空间资源配置支撑。不管怎么样,城市发展的目的依然是人。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千万人口的每个个体感受到“宜居”和“幸福”,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