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三度创业受挫 买回经验教训 要找个好『队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晓雯 分享到 2018-11-23 09:15:05

  放着体制内的工作不干,主动响应买断,成为单位最年轻的买断人员。满腔热血创业,却发现困难重重,面对挑战和压力,80后的刘然越挫越勇,对于创业也有更透彻的理解。

  开餐馆遇到整治行动

  2006年刘然入伍参军,2011年转业进入父母的工作单位。拥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国企待了5年,刘然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当时,社会都在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感觉自己找到了机会。”2016年,刘然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开始“下海”。

  第一次创业是和朋友在包河区开了一家快餐店,投资40多万元,准备满腔热血地干一番事业。他起早贪黑,亲力亲为,每天天还没亮就跑去周谷堆买菜。可是没过半年,遭遇了环保禁令,商住楼下的餐饮店要求一律关停。这让刘然措手不及。

  包食堂又遇客量缩水

  2017年,刘然与朋友一起承包了一个产业园区的食堂,当时测算园区有140人用餐。而进驻之后才发现,用餐人数远没有达到这个量。“经济环境不景气,园区的各行各业都很艰难,我们进驻的那个月,就有两家小工厂倒闭,工厂一倒闭,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意。”刘然说,园区用餐其实就是一张经济“晴雨表”,大部分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就会压缩员工的用餐补贴,员工的消费能力随之降低。结果,食堂这个二次创业项目也未能走远。今年7月份,食堂正式关停。

  越挫越勇整装再上路

  在从事餐饮业期间,刘然与朋友合作承接土建工程。因为合作之初,没有以文字形式确立合作方式和收益分配,合作中出现了许多摩擦和矛盾,最终,退出合作,而且有七八十万元的工程款至今未要回。

  虽然几度受挫,但丝毫没有打消刘然的创业激情。“听说单位有买断的政策,我就毫不犹豫地去办了,是买断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完完全全脱离体制了。”

  刘然自嘲式地说,自己是本负面教科书,但他并没有后悔从体制内出来闯荡。“我的血液里就有不安分的基因,绝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最近,刘然在汽贸方面找到了新的机会。他把此前的教训都吸收转化成了经验。“第一,要学会挑选合作伙伴;第二,不能过分强调过去的交情和友谊,注意多沟通和交流;第三,要‘丑话说在前面’,与合作伙伴白纸黑字写好合同,明确各自的投入和利润分配,还有分工细节、利益分成等,不要等出现麻烦时再扯皮。”(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