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要发挥大科学装置的创新作用
12月9日,第二届安徽MBA创新创业大赛在合肥举行颁奖仪式。本次大赛吸引了壹号基金、毅达资本、中安创谷、朗程资本、顾家投资等多家机构关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创新环境正在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扩展到“全社会创新生态”。
中国科技进步正面临新挑战
“领跑百分之十几,并跑百分之三十,其余落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陈学东院士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总结。
实际上,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愿景。陈学东认为,经过投入与积累20至30年之后,中国科技进步正在面临新挑战。 “一直以来,我们是以国外技术为参照物长期跟跑。我国很少提出重大、原创性的科技问题。”陈学东说。
一些技术发展进入“无人区”后,国外再无经验可以参照。“可以预见,市场瞬息万变,技术、产品、服务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技术转移将受到严格控制,这都考验中国的这一代科技工作者。”
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是假牙
陈学东认为: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是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则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他对于目前技术成果的“泛滥”忧心忡忡。“我们的很多技术成果其实成色并不足。”他说:“什么是真正的技术成果?就是你的技术成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否则就是‘假牙’。”
他提到一个指标——专利权维持的有效时间。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创造的市场价值。“中国授权发明专利维持在10年以上的不足5%,而国外的比例是20%以上。同样,中国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虽居世界第二,超过德国和英国,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
“中国要把提高供给侧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陈学东说:“我们就要推动原始性创新、面向需求的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大科学装置要在创新领域发挥作用
陈学东告诉记者,“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应当更加重视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双一流’的毕业生有多少能够创建一个一流的企业?虽然现在的评价标准已经涵盖了这一条,但我认为比重还不够大。”
他同时认为,中国的创新环境正在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扩展到“全社会创新生态”;创新方式从“产学研合作”扩展到“协同创新”;创新主体从“大学、科研院所的小众创新”扩展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陈学东认为:“合肥依然要面向需求,发挥这些大科学装置在创新领域的作用。”
他提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90%的科研成果还没走向市场,就被埋没在从基础研究到商品化的过程中。“能否走过这个死亡之谷,现在是关键时刻。”
人物简介
陈学东,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于安徽铜陵,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梁巍/文刘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