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同奋斗】超燃!安徽机长来了!
来源:新安晚报 责任编辑:杨雪娇 分享到 2019-09-28 09:54:47

  1941年1月出生的张以林是东航安徽分公司的一名老飞行员,2001年从东航安徽分公司退休。9月24日,张以林指着家中一张张照片说:“安全飞行是我一生的使命。”并讲述了自己安全飞行18061小时的过往。

  飞行靠人工操作和目视

  1960年中学毕业后,张以林通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政治审查应征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第二预备学校。据介绍,当时的空军院校淘汰率高,要求严格,经过入伍教育、下放到陆军锻炼等环节。1966年8月,他顺利从航校毕业,进入民航十四飞行大队,成为运五飞机的副驾驶员。

  据张以林回忆,民航十四飞行大队原先在徐州九里山机场,1966年搬迁到合肥三里街机场。当时拥有15架运五飞机的大队,主要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农业、林业、抗洪救灾等任务。当时的机场和飞机条件简陋,对飞行员要求高,经过三年的工作和培训,1969年,张以林成长为一名运五飞机的机长教员。

  “以前的合肥三里街机场跑道是碎石道面,一到下雨天,飞机就无法正常起飞。”张以林说,1962年,三里街机场再次扩建,并购置了多架运五型飞机。扩建后,柏油道面可供多种型号的飞机起降。

  “那时,作为一名飞行员,要身兼数职,首先起飞前要验收跑道,当时我们在农业基地就是用石头滚一滚,汽车把土地压一压,用在跑道插旗子,插竹竿等原始的方式判断风向。而且飞机没有现代仪表设备,更没有自动驾驶,全靠人工操作和目视飞行。”张以林说。

  安全飞行是一生的事业

  1977年11月合肥骆岗机场启用,“那时驾驶飞机就是在3000米的跑道了,飞机也更换成了更先进的机型,我也穿上了机长定制的机长服……”张以林说,以前开飞机都是一个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型的更替,又新增了领航员、报务员等变成了五人制。据了解,1981年开始,张以林先后经过培训,获得了苏联生产制造的伊尔14、安24飞机及中国制造的运七飞机的驾驶资质,为1986年运七飞机在合肥首航成功做出了贡献。

  据张以林回忆,1986年,浙江发生干旱,急需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降雨必须在云层上部飞行,对刚刚投入运行的运七飞行来说,要求高度高、精度高,面对特殊的飞行任务,他当时克服困难,带领团队在浙江上空飞行12小时,出色地完成人工降雨的任务。此外,1991年,安徽省遭受洪灾,他所在的机组累计驾驶运七飞机20多架次,完成了空中视察、空投、空运等急难险重的任务。这些往事令张以林历历在目。

  “现在我到新桥机场乘坐咱们新型的大飞机,看着祖国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内心非常的骄傲。”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张以林总是说,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安全飞行”也是他一直挂在嘴边,一辈子铭记的信念。张以林表示,自己的孙子也将从事飞行事业,“他带我了解民航事业最新的发展,我给他讲述老一辈民航人的历史和信念,希望祖国的民航事业蓬勃发展。”刘静文/文任逸伟王兆晨/视频图片廖根海东航安徽分公司/影像素材支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