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沈阳两个小时多一点。桃仙机场不大,出门走不多远就能打到出租车。上车,司机问我去哪,我说去风雨坛。他嫌30公里太近,不由分说又停下车拉了两个人。我不吱声。
沈阳不冷。我带了羽绒服热热地穿不住,索性脱了下来,看窗外。五点多天已经黑了。司机抱怨堵车,但这种堵车,在东部只怕是司空见惯的小儿科。
路过一个下穿桥,司机绘声绘色地说,某年某月,这里积水曾经淹死过人。讲完不过瘾,他还赠送了另一个本地企业家去澳门豪赌输光家产的故事。末了他总结,赌,还是不能赌的。人要见好就收。
我就住在距沈阳故宫1.5公里的地方,在那里订了一家小小的酒店。司机把我在门前放下,以为我没看见计价器,问我多要了三块钱。看在故事的份上,我没戳穿他。
沈阳旧名奉天、盛京。住的这家酒店以“京”为名,价格虽然低廉,但胜在整洁。一楼有个小小的书架,书还不俗。
放下行李,烧了热水,我就出门去觅食。顺着地图先往故宫方向走,才六点多,街上已经颇为清净。我路过张帅府,路过赵四小姐饭店,路过全羊馆,路过饺子店。沈阳故宫沉默的宫墙前,一群人就着路灯跳广场舞。我打着闪光灯拍了一张“沈阳故宫”的匾额。接着再走一段,就到繁华的步行街了。
一个人出门,唯一的毛病就是不便点菜。抬头望见有名的老边饺子馆。在北方,吃饭的人少总是要遭歧视,我被引到靠楼梯边的一个闲座儿。看看菜单,都是硬菜,什么鸿运四喜,什么努尔哈赤响铃丸子。我盘算了半晌,点了一屉煸馅饺子,一盘鸡枞菌炒虾饼。北方菜实诚,虽只点了两样,还是吃不完。
酒足饭饱,在步行街上走走。街上不少老建筑,什么官局子胡同,什么1928年的利民商场改成今日的沈阳春天。街上人不多,与我前些日子去过的长沙黄兴路步行街没法比。走得乏了,我扫了辆自行车骑回去。回去路过刘老根大舞台,路过什么文化公司,窗子上闪着娇艳的霓虹灯字:抖音快手,网红孵化。
沈阳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辽宁博物馆,是一直心向往之的地方,辽博素有中国书画半壁江山美誉,藏有多张国之重宝,但平时无缘得见。上个月,辽博做了一个“又见大唐”书画展,把《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的原件都拿了出来。那么,趁着展期,辽博是一定要安排上了的。
次日清早起来就打车去博物馆。展览限流,我担心去晚了无法入场,早饭都没认真吃。早餐厅的阿姨热情招络我:姑娘,你来不及吃饭了啊?带瓶奶啊!再拿个鸡蛋吧?
到了辽博,直奔特展厅。这么高等级的展,门票竟然是免费的,网络预约就可以入场。进场之后,人也不太多,可以在展品面前细看。这样的展览若在长三角,只怕不排个三小时大队,根本无缘入场。
“又见大唐”一共百件展品,56件为馆藏,44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以书、画为界,分为浩荡书风和盛世画卷两个厅。
就这样,《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在历史书上学过,在无数书本和画册上看过,几乎像传奇一样存在的画卷。穿越一千多年,就这么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是烂熟于心的,甚至于细节,之前都曾无数次揣摩过,但文物就是那么一种神奇的存在。它会说话。它的诞生、它的经历、它的流离辗转,它存在的偶然性,都是熠熠发光的。你不知道它为何能奇迹般地逃脱兵火、劫掠、虫鼠,甚至仅仅是岁月本身的刻蚀,来与亿万人中的你偶然相见。这才是缘,一眼千年。
我喜欢唐代,大概每个中国人都喜欢唐代。大唐王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到去年,刚好1400年。历史书和影视作品里有唐代,但大唐一定不存在于任何个人叙述和影视作品里。以今推古,要读真正的大唐,只有回到那个历史语境里,让唐代的绘画、唐代的书法、唐代的器物,让它们自己来说话,气韵流动的绘画、兼容并蓄的书法、流丽精美的陶俑,那种开放、那种自信,那才是真正绣口锦心的盛唐啊!
在《万岁通天帖》前,我久久驻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武则天让人用“双钩填廓法”精心临摹后,将真迹归还王方庆,临摹品收藏在内府。
后来,王氏后人真迹亡佚,此临摹帖成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宋代时,遭战乱,流散民间,已经残缺。先后有南宋高宗、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名人收藏、题跋于上。流传过程中,帖子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
清亡以后,《万岁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带到了长春。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溥仪仓皇逃亡,1946年,国民党将领郑洞国收藏了此帖。1948年,郑洞国率部长春起义,将包括《万岁通天帖》在内的五件书画珍品交给解放军,从此结束了这张千古名帖的流离命运。
文明易逝,它脆弱又顽强,我珍惜与之碰撞的每个瞬间。
还要去一下沈阳故宫。沈阳是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国清朝,这是沈阳历史的转折点,从小小的军事卫所一跃变为清代两京之一的盛京皇城。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在康乾时期仍不断改建,以示“不忘根本”。
虽然没有北京故宫那样的规模,但沈阳故宫走上一圈,也要几个小时。有一瞬间我有来到热河行宫的错觉,都是北方瓦蓝的天空,有满族特色的屋宇。整个皇宫我最爱文溯阁,这个完全套用于宁波天一阁的藏书楼,让人宛若回到江南。
走累了,我坐在宫墙之下歇脚。北方干冷的风在狭长的甬道里回旋,回旋。荠菜小包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