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圩防汛一线探访:日行三万步脚上全是泡 24小时守堤 保卫家园都很拼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解丹丹 分享到 2020-07-28 10:19:12

  由于巢湖流域连续降雨,中庙水位超出历史水位。受湖水顶托,庐江县石大圩已全部进水,并影响周边部分圩口。目前,庐江县正在全力抢险加固相邻的同大圩堤防,力保同大圩安全。7月27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来到同大镇,并深入永安村和临圣村采访。沿途记者注意到,抗洪战士正在装沙袋筑起安全墙、志愿者在防汛应急值班点巡堤、村民主动报名回乡抗洪、同大圩堤坝上挖掘机推土机和卡车正在赶建应急通道……这些都成为抗洪一线最靓丽的风景线。

  夜晚巡堤蚊子能穿透长裤叮人

  “熬夜不可怕,可怕的是蚊虫太多。”家住合肥市紫蓬山凤凰村的毕先生是当地的村干部,得知巢湖水位告急,7月20日,他和村民们主动报名来到抗洪一线,成为了三河镇木兰防汛应急值班点的志愿者。采访时,天空正下着中雨,志愿者们仍冒雨在巢湖沿岸巡查是否有险情。“巢湖水位居高不下,为了行洪需要,木兰村被淹了。”毕先生介绍道。在现场,记者看到不远处的村庄几乎被洪水淹没,水面上依稀能看到房屋屋顶,几十亩大棚也全部被淹。

  按照防汛要求,防汛应急值班点必须24小时专人值守,毕先生和村民们每天在现场轮流巡查。“晚上要用手电筒照堤坝,查看是否有渗漏。”毕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水是清的,证明没问题,水浑了,证明渗漏没堵住。堤上的蚊子特别毒,大家都穿着长裤和过膝的雨靴,蚊子还是能透过衣服叮人。采访时,记者还听到远处不时传来“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的口号,原来,解放军陆军第72集团军的抗洪战士们正在大堤上紧张奋战着。

  七旬老人申请加入志愿者

  从7月21日到现在,同大镇临圣村1700多户近5000人全部安全撤离。临圣村主任胡贵州告诉记者,很多居民舍不得离开家,不配合转移工作。“23日和24日两天,很多已经安全转移的村民又回到家中,我们只好设卡点,劝导村民要赶紧安全撤离。”临圣村工作人员拿着喇叭边喊话,边挨家挨户查,确保所有村民安全撤离,“我们清一户就贴一张封条”。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所有村民家的大门都被贴上了写有“同大镇人民政府封”字样的封条。

  胡贵州还向记者介绍,“很多村民撤离后给我打电话,要求回村里抗洪防汛”,村民们看到很多战士和志愿者都赶来抗洪,觉得自己更要站出来为保护家园而战。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葛爷爷给胡贵州打电话,希望能加入志愿者队伍,“老人反复强调自己有抗洪经验,要求参加防汛”。为了老人的安全着想,胡贵州婉言谢绝了老人的请求,但却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遇到塌方在场所有人都非常紧张

  6月23日,暴雨越下越大,同大镇党委委员孔德才临危受命,带领同事们将“同大镇防汛指挥部第九指挥所”旗帜插在了同大镇临圣村,也就是从那天起,孔德才和市县镇村各级工作人员共18人便常驻村中。内涝越发严重,水厂被淹,供水中断,孔德才和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坚守在一栋3层楼的民房内,“大家吃的是盒饭和泡面,困了就在木板床上合个眼,没有自来水,大家也不能洗澡。”

  7月27日上午9:30,大河堤坝突发险情,圣安排涝站2平台以上一处背坡突然出现塌方,孔德才紧急赶到现场,和现场护堤人员调用机器,用大量石头进行封堵,终于将险情排除。孔德才说,类似险情,一个月来他们共发现过6处,“最长的一次是塌方有80米长,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紧张,一旦堤坝不保,随之而来的就是滔天洪水。”

  “孔委员在指挥部和堤坝之间两点一线走下来,每天要走3万步,路上都是泥水,天天不离胶鞋,泡水时间太长,脚掌都是泡。”同事说,尽管这样,孔德才还在咬牙坚持。吃过盒饭没多久,一个电话过来,他又跑去堤坝上巡视了。

   1.59公里堤坝上村民“组团”抗洪

  在临圣村境内,巢湖堤坝共有1.59公里长,大河水位高涨,成了悬在临圣村头上的河,“我们一定要死守堤坝,保住堤坝才能保住我们的家。”27日下午三点多,记者来到同大圩临圣段,积水淹没了道路,道路泥泞不堪,挖掘机和卡车正在运输石头,24小时不间断赶铺应急通道。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每隔一段距离,堤坝边就插了一根木棍,“老百姓用木棍作标志,这样水涨水落都知道。”

  胡贵州表示,险情发生以来,村民们纷纷赶到堤坝上做志愿者,“组团”抗洪。54岁的卢勤来是临圣村村民,自家栽种的几亩葡萄地和20亩稻田都被淹没。顾不上家里的灾情,卢勤来每天都坚守在堤坝上,“保卫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村民们告诉记者,接下来如果水位继续上涨,河堤的背水坡就要开始打桩加固,否则同大圩10万亩田地将变成泽国。

  实习生 陈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周梅 许家权/文  任逸伟/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