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历过疫情、仍在与汛情搏击的安徽在2020年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上半年。尽管面临困难,但安徽在上半年依然交出不俗“成绩单”。省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0.7%,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居第12位。危机中蕴含机遇,几个不同的经济横截面,勾勒出上半年我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
从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到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今年上半年,安徽经济绘出了一条“V”型回升的曲线。工业增量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坚定有力,脱贫攻坚稳步推进,“财政蛋糕”更多倾向民生,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经济增长半年转“正”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忠实的见证者。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安徽经济展现了相当的韧性。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上半年,全省GDP为17551.1亿元,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2.3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126.2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9272.6亿元,增长0.4%。
2020年上半年,安徽新增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逾3000个,总投资近3万亿元人民币。
今年5月,安徽省第五批贯彻“六稳”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合肥经开区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举行。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占地9.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0万方,将建设成为集科创产业、国际商务、旅游度假和滨水生活于一体的全新城市。
南至巢湖,北达空港,一城双星,崭新的地标即将拔地而起,为正在科创城市发展道路上疾驰的合肥,点燃引擎。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事关疫后重振,事关长远发展。一批批项目竣工投产,一批批项目加快实施,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稳”的基础、累积了“进”的因素、增添了“新”的动能。
最近,安徽合肥市的领导们多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该市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2个重点产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步伐,维护产业链稳定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保住、稳住产业链,也就意味着保住、稳定了市场主体,意味着就业、民生有望得到保障。
创新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有力有效应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省工业生产从3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二季度全省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常态。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3%转为增长2%。其中,二季度工业生产同比实现增长8.7%。
疫情改变了世界,也倒逼着安徽在追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深度转型。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8.5个百分点。1~5月,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表现活跃,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网上商品零售持续加速。
大疫之后,百业待兴,唯创新者胜。风雨洗礼后更坚定创新、着眼长远,是很多企业的写照。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原本主打注塑雨靴产品的安徽冠泓塑业,研发并投产了高品质改性PP颗粒。作为熔喷布的重要原料,这种材料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近日,安徽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辖区安徽安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一款新型光电咽拭子采样棒,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据悉,该款设备在提高采集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医护采集人员的感染风险。
市场销售快速回暖
罍街巷陌里追寻安徽味道、1912街区充盈异域风情、淮河路步行街彻夜灯火通明……夜色中 ,在安徽合肥,袅袅人间烟火,正从大街小巷冉冉升起。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56.5亿元,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一。
3月份以来,全省开展各类市场促销活动,大多数市相继推出了电子消费券,有力刺激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二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一季度下降11.9%转为增长5.1%。其中4月、5月、6月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12%和7.9%,消费市场逐步进入持续增长阶段。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居民外出就餐活动加快恢复,餐饮消费回暖态势明显。
线上消费持续发力。在“电商直播年”“皖美徽菜云端购”等网络促消费活动的带动下,上半年全省限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比一季度加快5.2个百分点;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餐费收入增长58.8%,加快15.6个百分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