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招商小分队在各地密集活动的时候,一开口就是土地、税收、产业链。但今非昔比了,现在他们在外大聊特聊的都是“政务服务环境”、“法治人文环境”和“创新驱动内核”。
一句话,条件都好说,只要你给我也能给。但是我这里营商环境好,你来我这里,烦心事少,“店小二”勤快,而且游戏规则非常公平!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这一句话,说到企业心坎上去了。
营商环境是什么呢?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但却像是人心中的那一杆秤,资本、技术、人才的成本嗅觉无比灵敏,而且一贯闻风而动,营商环境就是它们聚集的风向标。
举个例子,政府要帮扶企业,不是把政策研究出来,往网上一放就结束了;你得宣传,要让企业知道政策来了;也要解读,让企业明白“真金白银”的利益在哪;更要在政策执行层面手段灵活、简化流程,让企业获取政策红利的成本降到最低。
对于企业来说,这样一套闭环下来,才算真正的“被服务”到,才享受到了真正的“营商环境”。前不久,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收到区内一家德资公司的感谢信,因为“享受”到上门开展的零距离、个性化、订单式政策宣贯,公司一下子申请到了1800万元政策奖补。这封信还特地强调:德国总部因此对在中国继续投资满怀信心。
实际上,一座城市也受益于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过去一段时间,媒体一直热议合肥是“最牛风投机构”。合肥从一个“大县城”发展成网红新一线城市“霸都”,有一个解释就是它屡屡“赌博”成功。在这座城市远见卓识被人称道的同时,也要看到选择是双向的。事实上,这座城市一直依赖的“牌面”就是它不遗余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有了这副“天牌”,横扫“赌桌”才能水到渠成。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叶江峰博士和他的团队一直为合肥高新区开发全国首个开发区层面的营商环境指数。他在说到营商环境的时候提到一件事:全国几个开发区争一个企业,最后决定胜负的竟然是一所全国知名重点中学。
你忽略的可能恰恰就是别人所看重的。优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也是基础性工程,有时候它可能就是街道上共享单车的摆放整不整齐、出租车司机的文明程度甚至是窗口人员的一个微笑。这就逼迫地方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时候,少搞形式主义,必须要更加细致、更加实际、更加有同理心、更有“店小二”心态。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危机之中见真章,变局之中看本领。可以预见,各地营商环境的真实水平将直接决定了谁能率先走出危机、开出新局。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毛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