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标尺已在21世纪的时空里移过了五分之一,它不知不觉却又时刻不停,划过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建筑与精密的工厂。这些成就得之不易因而也须备加珍惜,更因此得有更多的效力激发而生才可。
也因此,与这些“硬”实力相较,软功夫显得愈发重要并迫切起来。我们看到宽阔街道上会陡然而生一根退役的电杆,傲慢而倔强;或者脚边突遇一圈石墩,似乎专等着绊倒你;还有那么多的围栏以及“请勿”等。直让你觉得,即使散个步,也得左冲右突,紧张得很。一“围”是件并不太难的事,难的是无“围”而治。
移开一些说,电动车必须上牌、骑行者必须戴头盔,遛犬者必须束牵绳……都是很好的事,但重要的是先得想好怎么去完成这些“必须”。电动车销售时即可登记、宠物市场源头有治,是不是会让下游的事情好办一些?突发而起的这个治理、那个治理,常常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一令之下是件并不太难的事,难的是无令而治。
无论是无“围”还是无令,当然不是无所作为,所为的是提前介入与事中治理的并进。就如河流一样,源头没有治理,任中游下游如何努力,也难有最好的结果。
建设一座让人民群众感到舒服的城市,2020年底,合肥市提出了这样的发展方向。舒服,不一定要多奢华,但一定是称意的,一定是市民得到尊重的,一种生活在其中游刃有余的感觉,有硬件上的,更有软件上的。当城市的管理者们满怀“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不再仅限于方便管理,而是将方便管理与方便群众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舒服”。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周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