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了,过年的热闹劲儿在慢慢消散。盘点今年春节期间的新闻话题,烟花爆竹是“禁”还是“限”,热搜热议的温度还很高。
早在春节前,短视频平台就曾经流传多地“取消禁放”的假新闻,各地政府不得不出面辟谣。可见,“放炮仗才有年味儿”的确有民意基础。在喧嚣中梳理出的观点大致两类,有人反对“一刀切”,认为全面禁放太粗暴,让千年传统年味消失不见,立法和管理应当因地适宜、分级、精细;有人赞成,空气污染、噪声扰民、燃放及生产储存的安全隐患毕竟都有惨痛的教训。今年,不少人用“钢丝棉”代替烟花造成的种种事故和隐患,再次提醒我们,安全才是保障“年味儿”的核心要素。
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但讨论十几年还在“吵”,笔者认为有些争论没在一个范畴里。首先,禁放不是一种倡议或者道德游说,这是法律规定。立法需要科学性和民主性,拿我们最近的合肥来说,2016年8月,相关部门在立法前曾进行了评估工作。问卷调查及各类调研显示,绝对同意市区全面禁放的市民在43%左右,其中超过6成是市区居民。还有近6成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被燃放严重干扰。综合安全、环保等多种因素,经过多轮审议,最终表决通过的《合肥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于2018年起正式执行,市区全面禁放。
简单复盘立法过程,笔者想表达的是,一些大中城市全面禁放是在多年管理经验、民意调研及科学评估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在现阶段具有可操作性。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违法现象,但从这几年北京、上海还有合肥的情况来看,对节日安全和环保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对待法律的基础是理性和尊重,即使有异议,也不应该用违法或者钻空子的方式,“钢丝棉烟花”的教训要反思。法律和安全这两道闸不能把好把紧,空谈给烟花爆竹“松绑”是不负责任的。
另一方面,即便现实很难办,但不搞“一刀切”、“精细化管理”等建议,立法者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尊重。我们的社会和科技都在迅速变化当中,一些地方还在探索“限放”的管理模式,烟花爆竹的安全提升及产品升级也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法律跟着时代变化去修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改变千年的“传统”不会一朝一夕,甚至会有反复。必须看到,今年呼吁恢复“限放”的声音不小,多少与疫情有关。但判断立法禁放是否合理,甚至有声音说这是必然要“失败”的立法,仅用个人情感过早下结论,这才是一种粗暴。
若非疫情影响,各地的灯光秀、庙会、灯会及各类文化商业活动必定会年年推陈出新。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探索用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方式,给百姓带来热闹幸福的“年味儿”。不管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年味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春晚、抢红包,这些几十年甚至只有几年的活动不也成了”年味“的一部分?因此,有些改变是大势所趋,一味保守残缺,极容易陷入“集体磕头”就是传统国粹、就是孝顺一般的闹剧和执拗里。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马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