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都”、“最牛风投城市”、“中部深圳”,近几年来,合肥几乎成了一座网红城市,在互联网上收获了一系列爱称,让这个曾经被戏称为“全国最大县城”的省城渐渐挺直了腰杆。不过这次,合肥遭遇当头一棒:在中消协公布的相关报告中,2020年合肥的消费者满意度排名倒数第六,不但落后于江浙沪等长三角发达地区城市,甚至被参评的同省另外两城——芜湖和阜阳甩了几条街。
令人惋惜的是,这并不是偶然。最近四年来,合肥的排名一直“纵享丝滑”,从中游偏上滑到中游偏下,再从百城第81名滑到第95名。这时候,再提安徽和江浙沪共同签署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的新闻,似乎都变成了一种讽刺。不过,也有值得安慰的地方,比如报告中指出,最近四年合肥市“满意度得分虽有一定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绝对得分上升了,相对排名下降了,也许合肥可以仰天长叹一句:“不能怪我不努力,只怪友城太努力,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合肥真的努力了吗?合肥市场监管局近日公布了今年以来消费者投诉情况:1-3月份受理51件网络直播消费投诉,解决率为0%,受理的65件预付卡消费投诉中,也只有8件得以解决。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消费者的感受却很简单:问题解决了就满意,问题没解决就不满意,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最满意。
没有问题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不是真空,作为一座迅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合肥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市场主体多了、消费频次增加了、维权意识提高了……这些都会放大问题。发展总会带来问题,发展越快问题可能越多,但最终,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怎么解决?看调查报告中的分项指标:合肥消费市场的“权益保护”、“消费宣传”、“消费执法”得分均较低,“交易安全”一项甚至排名倒数第三。以报告为镜,按“哪里不会点哪里”的逻辑,合肥只需补齐这些短板、补强这些弱项,排名就能拉起上扬曲线。由谁解决?执法机构加强监管,市场主体谨守诚信,消费者提升判别能力和维权水平,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打造一个放心消费的市场,源头需要各方的努力,结果也会让各方受益,毕竟,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一定也是一个消费者。
果真如此,合肥必定能自救成功。一个触底反弹“牛”转乾坤的合肥,将再一次刷新合肥的形象和合肥人的骄傲。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大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