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车后排的你,安全带系了没?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1-03-22 09:02:22

近日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推动后排乘车人员佩戴安全带,合肥目前后排乘车人员佩戴安全带的情况如何?3月19日记者在街头走访发现,如今机动车前排驾乘人员绝大多数已有上车系安全带的习惯,但后排乘客系安全带的意识不强,合肥交警部门表示,前后排乘客均应系安全带,后排不系安全带现以警告和警示教育为主。

探访

前排驾乘人员系安全带已成常态

当天上午记者在合肥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金寨路与望江路、南二环与潜山路等多个路口进行了观察,在路过的私家车中,驾驶人基本上都已经系上了安全带,而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客,也大多数都系上了安全带。

随后记者来到几处停车场,对开车离开的司机进行观察,前后观察了30位司机,每位司机在驾车离开前,都会主动将安全带系上,“之前宣传了很久,管得也严,慢慢地就养成习惯了。”司机胡先生说,现在自己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系上安全带,“而且如果不系的话,车子也会一直发出警报声。”

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合肥交警就曾展开突出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百日行动”,其中就有“不系安全带”,此外2020年“一盔一带”守护行动中,也积极倡导使用安全带并严查不系安全带行为,多位路面交警表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处罚相结合,目前合肥前排驾乘人员系安全带已成常态。

后排乘客 系安全带意识不强

不过在上述路口和停车场探访时,记者看到后排乘客普遍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我自己开车的时候会系,但是坐车后排的时候还真没系过。”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还曾跟朋友吐槽过“后排为什么要装安全带?影响美观”。

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市民,没有一人表示自己坐到汽车后排的时候会主动想着去系安全带,有3人表示如果是在高速上,会将安全带系上。在多数人看来,坐后排系安全带没有必要,“有的时候打网约车,司机会提醒我,我才会系上,还会觉得麻烦。”

虽然市民们对后排坐车系安全带意识不强,但是不少人对后排系安全带表示支持,“以后如果有规定必须要系,肯定也会去做,毕竟安全无小事。”

交警

现以警告和警示教育为主

记者从合肥交警部门了解到,此前针对机动车前排驾乘人员不系安全带进行过多次专项整治行动,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常态化开展,并在多个路口上岗电子眼进行抓拍,如今合肥人开车前先系安全带已是“基本操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合肥市共查处不系安全带违法行为218起,且主要集中在国道省道上。而在2018年的一次查处中,交警部门在合肥市区一个路口,一小时内就查处了35位不系安全带的司机,分别给予了罚款100元、不扣分处罚。

至于后排要不要系安全带,交警部门表示,根据法律法规,后排不系安全带同样是违法行为,不过当前针对此行为,合肥交警主要以警示教育和警告处罚等方式为主,“后排不系安全带同样有危险性,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我们也会坚持推动后排乘客系安全带。”

提示

不同人群系安全带有学问

安全带在关键时刻能“救命”,不过有些错误的系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将安全带位置系得过高,贴着颈部,发生事故时,安全带可能会割伤颈部,造成颈部损伤;将安全带位置系得过低,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内驾乘人员身体前倾,安全带容易滑落,无法限制身体前倾达到固定保护的效果;部分人因为系安全带会产生紧绷或不适感,将安全带系到腹部,一旦发生碰撞,身体前倾,在撞击时会紧勒腹部,导致内脏受伤;将安全带放在腋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发生碰撞时,因为肩部没有固定,腋下的安全带会滑到小腹,勒紧小腹挤压内脏引起内脏出血,而头部很有可能会撞到前挡风玻璃,非常危险。

那么该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带呢?合肥长安驾校负责人表示,普通成年人要调整好安全带位置高低,使安全带跨过肩部中央,防止过高割伤颈部或过低导致其滑落。正确佩戴安全带时肩带应该跨过胸腔,腰带紧贴胯骨,这样冲击力就不会作用在柔软的内脏,而是在坚固的骨骼上。

对于儿童乘车来说,如果直接使用安全带固定,不但不够安全还会起到负面影响。儿童一定要配安全座椅,如果已经不适用儿童安全座椅,可以选用儿童增高垫再系安全带。

孕妇在整个怀孕过程中,乘车时都应当佩戴三点式安全带,腰部安全带应当尽量系低一点,在隆起的腹部下面。保护胎儿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护母亲,只要正确地系好了安全带,在撞车时胎儿受伤的可能性就很小。

案例

系没系安全带 “生死两不同”

去年安徽G25长深高速天长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张某驾驶一辆小汽车沿G25长深高速天长段由南向北行驶时,因疲劳驾驶,与一辆中型普通客车发生剐撞,造成车后排未系安全带的乘坐人张某某(驾驶人叔叔)被甩出车外,当场死亡。而前排系了安全带的驾驶人和乘坐人则完好无伤。

在安徽宣城,一男子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冲出路基,由于没有系安全带,坐在副驾驶位的妻子怀抱小儿子被甩出车外,妻子当场死亡,小儿子受伤。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