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熟蛋孵小鸡”论文,作者不算“小人物”,堂而皇之地发表在正规期刊,据说还经过了“专家审核”。
从央媒到民间,都在怒斥“学术腐败”。我倒觉得,就此事论个案,“学术腐败”起步有点高,首先谈谈“论文产业链“。这早就不是什么需要媒体披露的秘密,一件生意而已,无关学术,大家心照不宣。
找人代写论文,进而找个有刊号的杂志发表,最后拿去评职称,心安理得;前些年,甚至有掮客提供从买文到发表的“一条龙服务”,明码标价。干过这种事儿的,你都不好意思说人家没有“学术态度”,因为太不新鲜了,甚至到了“法不责众”的心理程度。
因为论文产业链的存在,直接造就了学术腐败滋生的温床。根据央视的报道,当事人郭某表示,这篇论文是由朋友代笔,听说只要“六七百块钱”,于是就发表了。果真如此,谁还会去花心血认真写论文,去争取一个本身就是“名头”、“指标”的形式主义“成果”?
近些年,因学术造假曝出的丑闻不绝于耳。但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从翟天临的“不知知网为何物”,到“师娘优美”的惊天马屁,再到这两天的“熟蛋孵鸡”,不是因为当事人自带流量,就是话题过于辣眼睛,大家图个新鲜,看个过瘾。学术界严肃的批判和建议,试问,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当我们自己为论文、职称头疼时,有没有动过歪心思?
何况,这位郭某在最近的采访中仍坚信,“熟蛋孵小鸡”是可以实现的。这比学术造假更让人脊背发凉。别忘了她是一名校长,是要办教育的。她可以头衔和荣誉排满半张A4纸,名利双收。而数以万计的年轻学生,谁来给他们说法?从这个角度延伸,不可理喻的荒诞背后,又何止是“学术腐败”四个字能简单概括!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戳大脓包是不够的。在皱着眉头惊呼“怎么这么难看”后,不能简单包扎捂上就完事,要查病根,治病根。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畸形的“论文产业链”还能发挥作用、还在发挥作用,学术腐败很难根除。通常,你给报刊投稿,报刊会给你开稿费;但是发论文,却要给学术期刊付版面费。这种反常“行规”背后很复杂,简单来说——供求关系和监管缺失。
平心而论,学术期刊有制作成本,但市场化有现实难度。透明、合理的费用并非不可接受,国际上也有此惯例。但监管体系、以及专家评价机制不到位,就会造成“给钱就能发”的恶果,甚至闹出反智的大笑话,期刊内部因滋生腐败的落马者也不鲜见。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针对极端、考虑普遍,制定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同时形成准入、竞争及淘汰制度,让学术质量不过关的期刊“混不下去”,让新锐、理想的阵地“活得更好”。同时,相关领域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唯论文”痼疾也亟需改革,让期刊供求关系趋于健康。
否则,出笑话事小,伤害的却是难以修复的教育风气和社会公平。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马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