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历史的回响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1-06-28 10:13:36

红色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电影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对塑造民族文化、弘扬正气有着重要意义。

一部部经典的红色电影,陪伴了一代代中国人走过童年时光,也是一代代中国人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

斗转星移,岁月流金,一路放映而来的红色经典电影,或黑白、或彩色,深深感染着电影观众。

上个世纪中期,在电视机尚未走进千家万户时,红色电影就陆续上映,诸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感染了一代人。这些电影作品的主角赵丹、于蓝(电影《烈火中永生》),谢芳、于洋、秦怡(电影《青春之歌》),祝希娟、王心刚(电影《红色娘子军》)、王晓棠(电影 《野火春风斗古城 》),这些今天的老一辈艺术家,却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时代“偶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大决战》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佳片,直到今天依旧被人们时时重温。

进入新世纪,《集结号》和《建国大业》这样的红色影片让观众眼前一亮,由此开启了红色题材影片的创新之路。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悬崖之上》《金刚川》……近年来,众多主旋律影片在市场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特别是受到了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大批主旋律题材影片成为影市主流。《1921》《革命者》将于7月1日上映;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将于7月30日上映;《铁道英雄》将于国庆节期间正式上映。此外,《中国医生》《长津湖》有望年内上映。

当历史的回响在电影里发光,让我们以时间为轴,留光影作伴,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电影。

QQ截图20210628101256.png

◎《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是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

QQ截图20210628101233.png

◎《上甘岭》

《上甘岭》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沙蒙、林杉执导,高保成、徐林格、刘玉茹等主演的战争故事片。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等主演的历史故事电影。该片曾创造了总观影人数6亿人次的影史奇迹。

◎《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是由崔嵬、欧阳红樱执导,安吉斯、张莹、葛存壮、于中义主演的抗战故事片。该片改编自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故事。

◎《地道战》

这部影片在中国大概无人不知。《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历史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黄凯、刘怀正、郭法曾等主演。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的瞬间,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蒋介石、宋庆龄等100多位历史人物的风貌。该片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于1989年上映。

QQ截图20210628101325.png

◎《保密局的枪声》

1979年上映,该片根据吕铮的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改编,讲述了地下党工作者刘啸尘同保密局特务斗智斗勇,最后获得潜伏特务名单的故事。

QQ截图20210628101247.png

◎《高山下的花环》

谢晋导演,上映于1984年,吕晓禾、唐国强主演,影片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血战台儿庄》

1986年上映,杨光远、翟俊杰导演,讲述了1938年春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QQ截图20210628101317.png

◎《巍巍昆仑》

1988年上映,郝光、景慕逵导演,该片根据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的斗争史实进行创作,讲述了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昆仑纵队”在十分艰险的境遇中与敌人周旋,同时与全国各战场保持联系,最终实现反攻的故事。

◎《焦裕禄》

1990年上映的这部电影非常感人,由李雪健、李仁堂、周宗印主演,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以坚强的毅力、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战天斗地、撼人心魄的故事。

◎《集结号》

2007年上映,冯小刚导演,张涵予主演,也是当年的爆款电影。讲述了解放战争期间,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当战友一个个阵亡,谷子地对号声是否响起心存疑问,他发誓要找到真相的故事。

◎《建国大业》

黄建新导演,唐国强、张国立等主演。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QQ截图20210628101225.png

◎《智取威虎山》

2014年上映,徐克导演,该片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讲述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203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土匪座山雕斗志斗勇的故事。

QQ截图20210628101309.png

◎《我和我的祖国》

2019年上映,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共同执导。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

QQ截图20210628101240.png

◎《悬崖之上》

2021年张艺谋执导电影,也是今年的“爆款”,讲述了特工们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

红星闪闪

◎木目

100年很长吗?浩荡历史中,当然只是一瞬;而对于人生,却是漫漫征途。

仅仅30年前,看一场电影对于很多人还是奢侈品。那时我在乡村小学,某一个周五上午,老师突然通知下午放假半天,一起去镇上看电影!全校沸腾,早上的课也没了心思。校长不生气,干脆把最后两节调成体育课,就让孩子们闹腾吧!

扛着红旗,一队队人马在原野的小路上奔腾。为了这场电影,他们需要走两个小时。初夏青天淡云,刚收割完的麦茬一望无际,犹如沙场点兵。路边的野草莓露头了,微微泛红,灰头土脸。孩子们没有放过,一丛丛寻觅,摘来当点心。咬了一半,酸涩难当,还要忍住表情欺骗同伴也来吃一颗。有旅途,就有快乐。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看“打仗的”,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台词都背得出来。这次在大银幕上更显高级,闪闪的红星,一部彩色片。多么灿烂的鲜红色,军帽上的红星、潘冬子胸前的红领巾、战士臂膀上的红袖章,还有队伍前方鲜明的旗帜。遍野的红花丛中,潘冬子完成了“成人礼”,成为真正的战士,继续革命之路。

毛主席词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这部波澜起伏的电影终于到了光明的结尾,我们也仿佛融入大银幕中的花海,与潘冬子一同在丛中欢腾,充满激情。“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大概是八零后们学生时代的主流座右铭。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成“家”立业,实现四化的科学家、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救死扶伤的医生、保家卫国的战士……总之,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乐观主义,因为对历史的学习和那一抹思想的“鲜红”,每个人都想继承历史,每一位少年身上都有光。

速度与巨变,映证着时代的伟大。八零后从少年到成年,踩着穿越机,经历着中国历史最具变幻的时代。激变中,是不是有过彷徨?当然有,青春的迷茫,前途的不确定感,现实的焦虑,这一切都在冲击童年那颗如红星般的理想与激情。

每个人都在中国巨轮上起伏于时代洪流,经历过汶川地震的重创,体味过奥运圆梦的辉煌,也自况于个人的奋斗与哀伤。驶过人生和历史的三峡,蓦然发现,我们真的接班了——无论你是否自觉,什么职业,出色与否——终究从父辈手中,接过历史遗传的使命和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来不及彷徨逡巡,人生之路终于坦荡无畏。

在落雨的深夜读史,时常会回望自己的人生与我们的中国——百年真的很长。

百年前,人民觉醒后的奋起至今令人震动。我们固然感动于少年潘冬子的勇敢与坚强,但需要让少年拿起武器的时代,一定不是好的时代。所以,无数先辈用生命去革命,用牺牲换未来。亿万人的怒吼与挣扎、奋斗与开创,终于有了百年前先辈梦想中的中国。

纵观人类历史,生长在这个时代,是难得的幸运。我们的孩子再也不用承受极端的贫穷与不公,只要努力,他们甚至可以逐浪深海、游戏太空。他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不同于任何时代,无与伦比。也许,他们还将重新定义中国。

时过境迁,一代代人由青年而中年,终归老去。但,少年心中的那颗红星丝毫不会黯淡,历久弥新。下一个百年,令人心驰神往。

地道中的童年

◎卫华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很少。一旦哪个村子晚上要放露天电影,那就成了方圆好几里范围内共同的盛事。周边村都会口口相传,今晚某某村要放电影,于是早早吃完晚饭,大人小孩就会呼朋唤友结伴赶过去。如果到得迟了,电影幕布的正面就找不到好位置了,于是总会有一小群人在幕布的反面观影。从反面看过去,幕布上的场景就像在镜子里,都是左右颠倒的,但并不影响观影效果。露天的幕布像一片帆,在风中随着观影者的心情一起摇摆起伏。

正因为大家都太喜欢看电影,隔三岔五总会有恶作剧者放出谣言,“今晚某某村要放电影。”第二天没去的人问起去的人,“昨晚放的是什么片子?”得到的一般都是一句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回答:“《英雄白跑路》。”

在当时不多的电影片源中,有不少属于战斗题材,这也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特别喜欢的题材。其中尤其受欢迎的是“三战”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在贫乏的生活中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孩子们总是喜欢模仿电影里的人和事,一顶柳枝编的“迷彩帽”、一把木头做成的驳壳枪、一条带头上有军徽图案的武装带,都会让他们倍感神气。而对于“三战”电影的模仿,似乎只有地道战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真的挖过地道。

现在想起来,我们挖的与其说是地道,不如说是“蛤蟆蹲”,也就是地道战电影开场时表现的单口隐蔽洞。孩子们的力量毕竟太小,耐心也有限,即使是几个人一起轮流干,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就是挖了一个深约一米、下去后往前延伸约有一米的地洞。几个小伙伴钻进地洞,蹲着挤在一起,彼此都能从对方脸上看到那种高昂的兴奋。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怎么样把地洞扩大,变成一个我们深藏在地下的家。上来后,我们用木板铺上稻草,草上再撒上挖出的碎土,盖住洞口,我们坚信,这条地道的秘密只属于我们自己,别人不可能发现。全然没有想到,我们从家里扛锹拿铲、找木板拽稻草,都落在大人的眼中。

不过,这条地道的命运最后并不是毁在大人们手里。农村的孩子,只要不为非作歹、不干危险的事情,这点事大人们根本就懒得管。最后,是因为讨论扩大的激情过后,大家都不想再干枯燥劳累的挖土活,没有人再提起要去挖它,它在我们的集体遗忘中湮灭了。过了段时间我还曾去过一次,地道还完好无损,但大家早已回到日常的玩耍中去了。我一个人钻进地道呆了一会儿,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这之后,等我再去看这条地道时至少已经过去了半年,地道已经完全消失了,甚至那片地挖过的痕迹也只有仔细察看才能看出来。这样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坍塌了,一种是大人把地道填起来了。当然,更可能的是两种因素都有,就是先塌了,然后大人把我们挖出来堆在附近的土给填了回去。

另外一件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事是,在我们挖地道的过程中,挖出过一些骨头,还有锈蚀的长钉。我们推测,那些骨头应该是人骨,而钉子则是棺材钉。因为我们挖的地方,听大人说以前就是坟地。不过,并没有人害怕,大家互相传递,每个人好奇地翻来覆去看个几遍,然后就扔了。在投身一项伟大事业的兴奋中,哪还有工夫担心害怕?

这段地道中的童年,其实在我的童年生活中只占一个很短的片段,但就如电影一般,因为它的与众不同,直到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恍如昨日。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