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量的才是美
◎荠菜小包子
我们读书的时候体测,女生八百米,男生一千五百米。八百米能跑进四分钟的,已经堪称学生时代的“运动健将”。可是奥运赛场上,王春雨姑娘跑完八百米,只要不到两分钟。
王春雨
王春雨在比赛时,戴上了一个鲜红的蝴蝶结,分外耀眼。有摄影师捕捉到的动态画面,就像花木兰一样美。
从前大家赞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很少会从“美”的一面去发掘。但时代的进步,终究会体现在审美的多元化里。
像孙一文、杨倩,无疑是美的。哪怕是用“传统”的审美眼光来看,也是不折不扣的美女。
但像巩立姣、李雯雯她们,难道就不美了吗?
四战奥运,巩立姣真的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叫血战到底。她也想过减肥,但是,减了30斤,成绩也掉下来了。她放弃了。
她拿到了金牌,“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鸡汤,从她嘴里说出来,那么励志,那么真实。
绝对的力量拥有一种神秘的美。有一张图,是从背面拍摄的巩立姣,做了一些气氛渲染之后,你会惊呼,这就是神,所谓气拔山兮力盖世吧。
在力量面前,皮相失去了意义。
她不该被问什么“不做女汉子之后你想做什么”,她就是她,不该被什么陈词滥调所定义。她热爱的事业就是她的人生,拥有绝对的自信和实力,人生不会错的。
这些年来,人们的审美被镜头里的白瘦幼所定义。更瘦才能更美,违禁减肥药都能大有市场,有网红甚至因溶脂手术而不幸殒命,A4腰,漫画腿,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不得不说,那些年流行的审美真的绑架了很多人,直到今天,锥子下巴依旧是网红的标配,身材稍胖的女性,甚至被恶意嘲弄为“坦克”。许多女孩为了追求更瘦的身材不吃晚餐,有网友说,袁隆平好不容易让大家吃饱了饭,没想到,这还没吃上多少年饱饭,竟然有大批人自愿天天饿得眼冒金星……
多少年来,丰腴,都是一个好词,蕴含着人们对丰衣足食的向往。追求极致的瘦,大概也是这个物质极为丰饶的时代里,一道奇景了吧。而工业流水线批量打造出来的网红们,总让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画皮”,漂亮的皮囊之下,其实空无一物。
奥运会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美。不是只有像明星那样,连一根头发丝都没有瑕疵、仿佛活在精修图里的才是美。美是人间种种,肌肉是美、力量是美、速度是美、伤痕是美、坚持是美、岁月是美。施廷懋缠满止痛带的足踝很美;李雯雯夺冠的仰天大笑很美;多真实啊,即使是不够熟悉她们的观众,也能立刻共情共振,一见难忘。她们是活生生的,有力量的。
曾几何时,我们在欣赏美人时,都要靠精修图。但运动场上没有表情管理、没有精修,只有那一瞬间的全神贯注与力量勃发,那是生命至高无上的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那是人类从远古带来的梦想与期冀,哪怕今天已经能造出宇宙飞船和空间站,人们依旧相信肉身凡胎的力量能撼天动地,感动众生,那是生命最原始的馈赠,就藏在每个人的躯体里。
人不是神,但运动是能让人最无限接近于神的方式,而神是有力量的。
真正的美,一定是有力量的。
李雯雯
这个夏天,“美”不胜收
◎木目
疫情之下,这是一届很艰难的奥运会。
但奥运就是奥运,运动员的表现最终让“艰难”成为精彩的注脚。这个夏天,因为奥运,美不胜收。
男子跳远比赛让人触动。意大利和卡塔尔的两位选手每一跳的成绩完全相同,最终友好地决定放弃加赛,共享一块金牌,相拥而泣。有人说这并不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应当勇敢地一决高下。但别忘了,本届奥运会还在口号的结尾又加了三个字——“更团结”。我深以为然。人类正经历着二战以来最大的困境,这个时候,团结应当超越竞争,成为一种力量,是人性之美。
石智勇
中国举重队绝对是本届奥运会最强悍的团队。8人参赛,7金1银,独步世界。过往总会听说,只有苦孩子才会练举重,没有成功的举重远动员更是生活惨淡。这的确是一个现实,举重太苦了,非常人可及。而在本届比赛中,还是能够欣喜地看到另一面:每一位运动员都个性十足,石智勇的草莽气、吕小军的统治力、廖秋云的沉静、李雯雯的自信,由衷令人赞叹。在他们脸上,少了“一无所有,必须成功”的悲情和眼泪,更多是对超越的渴望、对举重的热爱。
吕小军
吕小军早已功成名就,绝无生活之忧,37岁的坚持就是奥运精神的体现。看看他和石智勇惊人的肌肉和力量,真是漂亮地令人感动,活脱脱的一尊天然雕塑, 怪不得让国外网友大流口水。这种力量之美是人类关于“更强”最原始、最野性的追求, 让男人女人为之着迷,让艺术家疯狂。
至于举重带来的伤痛,是运动员的一种牺牲。超越总会带来牺牲,当年的马拉松是如此,所有致力于人类超越的人皆如此。随着健身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对于力量的爱好者越来越多,终将荡平几百年来被近乎病态的单一柔性审美。
1.72米的苏炳添,半决赛如闪电般从“高人”林立的欧美选手中杀出,喷薄的气势让亚洲人为之疯狂。所谓人种极限论,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吧!一切纸面论证在这一刻再次显得愚蠢无知。他和刘翔就是人类的战士,留给无数孩子一场永远也做不完的美梦。
安徽姑娘王春雨,就是带着这个梦,从田埂跑向最高竞技场。在她宿州的家里,我们的记者拍到一副画面:摆满家人合影的桌子上,最上方是一张刘翔奥运夺冠后身披国旗的照片。当她扎着大蝴蝶结出现在800米赛道,很多网友惊呼,这简直就是“花木兰”啊!小麦色的皮肤,完美双腿和腹肌,满面东方女性的英气,超越传统的性感。相比多年前那个瘦弱胆怯的农村姑娘,是自我超越和竞技体验让春雨完成了蜕变。王春雨的美,也在那一晚留在新一代孩子的梦中。
人气最火的莫过于张雨霏了,一个笑起来可以让太阳升起的姑娘。但如果在泳池边看过顶级运动员的训练,那种翻江倒海的气势,哪怕她的笑容再甜,你也绝不能仅仅用“甜美”二字简单概括。作为年轻姑娘,运动员张雨霏展现的是所谓“主流网红”的逆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病态的傻白甜,自信、健康、有力,笑得露齿烂漫,哭也哭得直白勇敢。
大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偶像吧!影视明星、运动员、诗人、政治家,究竟喜欢他们什么?美貌、气质、能力、传奇,每一项都是不可多得的天赋与才性。运动员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采访,我曾近距离观察过一些顶级运动员和奥运冠军,阳光和自信在他们身上只能用“天然”二字来形容。但这种“天然”需要千锤百炼,是经过雕琢的艺术品。
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说:人生是可以雕塑的。经历些人生的风雨沧桑,也更能理解所谓奥运精神、奥运之美。半个月的奥运陪伴,很欣慰看到更多年轻人和孩子喜欢上体育,欣赏体育之美。而我,终于不再因无法理解“饭圈”审美而感到年龄焦虑。
原来,“美”一直没变,就在那。江水汤汤,青山依旧。
苏炳添
前有“飞翔”,后有“飞添”
◎陈卫华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不但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也成为黄种人的骄傲,只因他是跑进奥运男子100米决赛的第一个黄种人。刘翔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恭喜苏炳添“封神”,这是英雄惜英雄,是一个黄种神向另一个黄种神的致敬。
为什么要强调“黄种”?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最深刻的歧视就是种族歧视。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最高贵,就是一种反向种族歧视,其恶魔逻辑是:雅利安人最优秀,其他都一般,犹太人最劣等,所以要对其进行种族灭绝。如果希特勒能为所欲为,不知道下一个被屠杀的种族会是哪个。
种族是最明显的差别,一个人,你看不出来他的国籍、民族,但一眼就能看出种族。种族也是最牢固的烙印,国籍可以变更,民族早已融合,阶层可以流动,贫富可以易位,但种族却像一个模子,塑造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模样并伴随终身。正因为如此,在智力和体力领域,很多人都会拿种族说事。“黄种人智商高”能带来多少自豪,“黄种人速度不行”就能带来多少沮丧。因为种族是天生的、自带的、无法摆脱的,所以每个人都愿意寻找自己所属种族优秀的证据。我可以不歧视你,但我更不愿意被你歧视。这时候,谁成为种族优秀的有力证据,谁就是种族的神。
相对于智力比较,体育比赛的结果更直接直观,更容易被拿来区分种族特征。比如在体育方面,大家对黄种人的普遍印象是擅长技巧类占比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田径比赛是其弱项。但综合性运动会中,恰恰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得田游者得天下”,其中,田径的关注度又高于游泳。毕竟,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物种。从奥运会金牌数也能看出来这个差别:田径设48枚金牌排第一,游泳设35枚金牌排第二。在大家的心目中,跑得最快的人、游得最快的人,似乎金牌的含金量都要更高一些。田游成绩不佳也让黄种人憋着一口气。雅典奥运会上夺冠后,刘翔在接受采访时就抽泣着说:“谁说黄种人不可以拿到奥运会(田径比赛)前八,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刘翔和苏炳添谁更神?从成绩来看,刘翔更厉害,都是创造历史,刘翔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室内室外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苏炳添只是跑进了奥运会决赛的第一个黄种人。但对比两个人的天赋和比赛特点:刘翔身高1.89米在完美范围,苏炳添1.72米是短跑运动员的非典型身高;110米栏因为有跨栏动作,增加了技术含量,100米跑更简单粗暴;刘翔32岁已退役,苏炳添32岁还在创造历史。这么看来,苏炳添的神跟刘翔应该处在一个量级。
现在,苏炳添是在刘翔之后唯一一位能够在“径竞”这一传统弱项中挑战世界顶级好手的黄种运动员,难怪一个第六名赢得的欢呼比金牌还多,而且是全亚洲媒体狂欢。人总喜欢炫耀自己在弱项上取得的成就,而对天生的强项不以为意,齐白石就评价自己“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人同此心,我也盼望能有更多黄种人在“径竞”中“飞翔”或者“飞添”。你们奔跑的样子最美,你们就是我们yyds。
杨浚瑄、汤慕涵、张雨霏、李冰洁
美在独立自信
◎钱红丽
一个人的灵动之气,最为可贵。甚至,灵气比之姣好的容貌,更值得我们珍视。
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里涌现出层出不穷的灵动女孩,最典型的当属斩获4x100米接力金牌的女孩们:杨浚瑄、汤慕涵、张雨霏、李冰洁。她们诗意盎然的名字里,无一不带有灵动之“水”,拥有氤氲气息名字的人,一直被水所滋养,注定要绽放于泳池之中。张雨霏,这么诗意的名字,会让人条件反射想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名字,或多或少可以洇染到一个人的气质。看张雨霏一次次从泳池中爬上来,浑身湿漉漉地开怀大笑,一口贝齿令人心旌摇曳。她眉浓,眼亮,一笑,双眸弯成新月。这个女孩的笑容太有感染力,我每次看她笑,难免不想起苏东坡《记承寺夜游》中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她的气质,令人倾倒。若有幸与这样明眸善睐的女孩月下漫步,何等的心神激荡。
从事竞技运动的她们,何以美?倒三角形的上半身,配上颀长的双腿,构成了匀称均衡的身材之美。她们的骨骼、肌肉,于一日日高强度的训练中逐渐被塑形。同时,高强度的训练又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运动员的精神世界,日渐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慢慢地,这意志力又一日日滋养着无往不胜的信念。生命中的颓唐、萎靡等消极情绪,在她们身上无隙可乘,一日日独撑起无所匹敌的阳光之美。随之,姑娘们的一颦一笑,皆洋溢着一种无言的气韵。
这届奥运会,许多中国姑娘都那么美。自信与独立,才是产生美的根基与腐殖土。她们的美,正是根植于独立与自信上,彻底卸下了以往运动员固有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这一届姑娘,多为95后、00后,一个个过早地拥有着独立人格,本着对于体育的热爱绽放于各赛场。成功抑或失败,都是一种自我成全。人一旦有了独立人格,自然格外自信,目光坚毅,不再躲闪卑弱,美的气质呼之欲出。
蹦床冠亚军朱雪莹、刘灵玲,纵然她俩戴着口罩,但,仅仅透过那灵动的眼,饱满的额,你也能捕捉到那种不可多得的气质。待摘下口罩,果真散发出内敛沉静的东方之美。在她们生动鲜活的美面前,网红锥子脸们显得何等塑料。运动员们的美,是有着根基的,它来源于日甚一日的刻苦与自律。
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项目,由于长期户外水上训练,紫外线将中国组合崔晓桐、吕扬、张灵、陈云霞们晒出了小麦色肌肤。姑娘们一个个长胳膊长腿的,手摇双桨,驰骋与蓝天碧海之间,风一样来去自由,健康,强壮,有力,一个个眉宇间,皆散发着英气。她们无论坐着,抑或站着,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飒气”。尤其那一双双长腿随着划桨的频率伸伸缩缩间,充满着无穷的律动。
在这些自由的灵魂面前,当下流行的所谓“白幼瘦”的审美,确乎病态了。
近日,田径赛事正酣。辽阔巨大的体育场内,空无现场观众,颇显冷清寥落,但,东道主匠心独运,特地在入场口设置一面巨大的显示屏,将一名名运动员所代表国家的国旗、姓名投影于大屏幕上,向全球观众直播运动员出场。夜里,有女子800米跑、200米跑、链球、铁饼等项目,当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运动员,依出场顺序一个个站在大屏幕前向全球观众挥手致意,她们的脸上,无一不遍布舒畅的笑容,那份自内而外散发出的快乐自信,特别感染人,更多的则是涵容着作为个体的自豪与骄傲,也是独属于运动员的强健之美,望之动容。
张家齐、陈芋汐
跳水队的张家齐,还只是个15岁的孩子。小姑娘的一双眼何等灵动有神,好比幼鹿啜水,面对镜头时,一派少女的懵懂,心里想的依然是芭比娃娃——庆幸她没有被提前催熟,说一些大而无当的小大人话。因为她并非流水线上打造的工具人,而是一个活泼泼的少女,眼里没有阴霾,一直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着……
某日,跳水看台上,当转播镜头捕捉到英国运动员戴利正在看台上聚精会神地编织毛衣时,我忽然明白些,所谓奥运会,何尝不是一个全球“爬梯”,每个人置身胜败荣辱之外,单纯地来到这里尽情地享受几日生命的愉悦。
每一名艰辛刻苦地从事运动的人,何以不美?
(图片来源:Osports全体育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