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胜:二次创业迎蝶变 逐梦工业互联网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1-09-10 09:43:33

上周,我们推出了两名创业者的故事,一些读者反映,希望报道更多的创业人物,因为不同的成长之路可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为此,我们继续展开了寻访之旅。

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合肥这座城市修改工业血脉的深度探索。围绕于此,诞生出一系列的工业互联网研发科创企业,安徽三禾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研发的3H1工业智能数字化平台,集成于一顶帽子上,可远程实现对工厂生产线的实时视频监控,帮助众多企业在疫情后快速复产,并已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环保设备、卫星管控系统等诸多领域。而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徐启胜,一名经历过创业失败的80后,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QQ截图20210910094620

走出校门,经历创业苦涩

在合肥南艳湖边,清华启迪城正在成为安徽科技企业培育的基地,徐启胜的公司就设在这里。

“我也曾经创业失败过。”他说。徐启胜是桐城人,2006年,他从合肥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到一家外贸公司成为了一名业务员。6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和资金的他在创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打工容易,创业艰难。自己当了老板,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考虑,亲历亲为,“那段时间特别累”,他回忆。他没有退缩,可结果却不如他意。外贸公司因国际贸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他第一次创业失败了。

“当时真的有点儿郁闷”,他回忆,自己不断在思考总结原因,创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成功,总结教训经验,在下一次创业中去改变,是创业者继续走下去的唯一道路。徐启胜说,正是循着这种想法,他并没有放弃。

抓到新点子,开启二次创业

2014年底,徐启胜偶然接触到来自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出身于计算机专业的他敏锐察觉到其中的价值,他开启了科技创业之路。

“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工业领域,正好赶上国家工业互联网风口,迎来了快速成长期”,徐启胜介绍,该公司研发的AI远程交互系统,去年疫情期间帮助很多工厂更快地复工复产。比如,一个车间复工复产要10个人,用他们的这套系统只需要1个人。

这套系统怎样实现远程控制?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看到,该公司的产品可以集成在一顶鸭舌帽上,帽子右沿上方是一个可旋转的摄像头,前方是一个目视显示屏,右边侧后方是整个系统的计算机主体。操作时,只需一个PAD就可以在屏幕上实时看到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工人头戴帽子,全车间的场景都可以通过帽子上的可视数据镜头进行观察,能够进行语音识别,同时还可以采集生产线车间的数据等。在后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还能够对设产线车间的产能优化、技术改造等进行规划设计。

徐启胜介绍,安徽三禾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目前员工已达80多人,2021年业务合同金额为1.5亿元。该公司最初的技术团队是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出来的。“大数据是一个底层的技术架构,可以用在教育、医疗、农业等各个场景。目前,我们在工业领域是比较有优势的”,他认为。按照计划,三禾一准备再用5年的时间,在细分领域做到全国的龙头。

形象工程宁愿不做

第二次创业,同样也经历了痛苦。创建三禾一的前两年,他把多年的积蓄全花光了,面临着人才、技术、资金多方面的压力。曾经有一个月时间,他每天回到自己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坐在沙发上看着阳台,“都有种冲动想要跳下去”。为解决公司的资金问题,他曾经在一年中跟北京的同学先后借了10次钱,是大家的信任让他挺了过来。“现在想想,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倒下去”,他说。

另一个创业成功的原因,是合肥的环境。“我是2002年到合肥上大学,正好见证了合肥20年的高速发展”,徐启胜说,合肥对科创型企业特别重视,他的公司享受到了合肥市、合肥经开区的扶持政策,对企业成长是很大的助力,公司所享受的扶持政策和一些诉求,海恒社区相关部门都会积极帮助申报,还会主动上门了解需求。

对科技创新,徐启胜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底层技术再怎么先进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用价值有多大,能够解决客户多少痛点。“如果只是给客户一些形象工程,我宁愿不做”。

徐启胜的微信个性签名是:顺不妄,逆不惶,安不奢,危不惧。这是他两次创业后的内心独白,也是走下去的勇气。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操剑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