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甜月饼 咸月饼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1-09-22 10:07:24

1990年的那块月饼

◎大虫

中国人的节日跟吃撇不清关系,最重要的“一年三节”就是端午、中秋、春节,我们老家分别叫五月节、八月节、过年。五月节吃绿豆糕(不是粽子),八月节吃月饼,过年的讲究就更多了,从年三十的三餐,到三天年每天的(初一到初三)吃食,都有详细的规定。

从我记事起,八月节就没断过月饼。每到节前,家里总会出现几个散装月饼,一般情况下是我们姐弟几个每人分得一个。妈妈会叮嘱:不要提前吃了,一定要留到八月节晚上再吃,否则别人吃月饼的时候你就没有了。也许是最后一句话起了作用,我每次都顺利地把月饼留到了中秋晚上。农村的中秋,正逢秋收季节,除了月饼,没有任何其他仪式感。大人们该怎么劳累还怎么劳累,家里吃的跟平时一样。晚饭喝完粥后,月饼拿出来吃完了事。

如果恰逢晴天,月色正明,会有些孩子揣着月饼出门去,到打谷晒谷的场上去转一圈,那里,是打火把的地方。火把是一根棍头裹满干草的棍子。打火把就是将棍头的干草点燃,握住棍尾挥舞,可以游戏般地打架,也可以举着在平坦的场上或收割后的田野上奔跑。干草上如果淋上煤油效果更好,但是煤油精贵,懂事和胆小的孩子都不会这么干。在游戏的空档时间,怀里的月饼就是最美味的零食、最给力的能量来源。

可惜的是,我没有经历过打火把,小学的时候不知道出门也没人喊我,经常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听同学们在讨论他们昨晚怎么打火把、玩得多么开心,满心羡慕。初中以后,我独自跑到场上去,却发现这个游戏已经不再流行,没人玩了。我带着棍子和火柴,到场地上用干稻草扎起火把,想自己体验一把,但是发现很难点燃,好不容易点燃了,弱小的火苗轻轻一挥就会夭折。我想起来好像听同学说过,有一种田野上割的茅草晒干后打火把最好,既易燃又耐燃,但我从哪去找呢?只好长叹一口气,扔掉棍子,掏出月饼吃掉,满怀惆怅回家。

月饼有甜有咸。《天龙八部》中,丐帮执法长老白世镜在副帮主马大元夫人的挑逗下,回答她问自己月饼是爱吃咸的还是甜的时,出言调情:“你身上的月饼,自然是甜过了蜜糖。”在这句暗喻句中,喻体是月饼,本体到底是什么?金大侠的脑回路使我困惑至今。紫金陈用明喻:“眼泪就如兰州拉面般滚了出来。”如果他也用暗喻,不知道有几个读者能猜到,像兰州拉面一样滚出来的竟是眼泪。

月饼的口味很多,以地域命名的有广式苏式京式徽式等等,用馅料命名的有五仁莲蓉豆沙鲜肉等等,但是多数月饼到我的口中却都是差不多的味道,我的味觉是粗糙的,基本上只分为好吃、一般、难吃三大类。现在地域融合,月饼多以馅料命名,馅料的花样也是百般翻新,冰淇淋茶叶石斛海鲜小龙虾,思维突破后,只要能吃的,都开始往月饼里填,据说现在已经有臭豆腐月饼和螺蛳粉月饼了,我还挺想尝试一下。

1990年,因为上高中住校,我第一次离家在外独自过的八月节。那天晚上我没有吃到月饼,倒是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了好长时间的月亮。又圆又白的月亮,就像我当时正体会的自由和孤独一样,美丽而又清冷。过了两个星期回家,妈妈拿出了一只月饼递给我,说是给我留的。月饼跟往年一样,是从集市上买的散装月饼,但在我的感受中,此前从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月饼,此后也再未能遇到。

QQ截图20210922100857.png

月饼为啥不好吃了

◎荠菜小包子

月饼到底好不好吃?有个网友的见解颇有见地。

“如果一个东西只有节日的时候才会吃,那八成不好吃。好吃的东西,平时也会吃。”

做饭的人就会知道,食物好吃的密码,往往就在于“高糖高盐高油”。清淡饮食、健康烹饪的食物,往往味道乏善可陈——当然如果你是个“就着油醋汁就能啃三米绿化带”的奇人,以上这句话,当我没说。但凡非常流行的食物,螺蛳粉、炸鸡、火锅、烧烤,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口味重,符合我们从远古基因里带来的偏好。

但月饼呢,偏偏是占了高油高糖,味道往往“不过如此”。

作为历史相当悠久的节令食品,月饼也结合了各地特色,分京、广、苏、滇、潮等地方特色月饼。如今听说月饼事业推陈出新,什么螺蛳粉月饼、鸭肉月饼、小龙虾月饼、辣子鸡丁月饼,光想一想,就觉得画面实在太美。

月饼不好吃,早在清代就有人吐槽了。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中,提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贾府过中秋节,贾珍给老太太送西瓜月饼,贾母第二天对贾珍说,“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不怎么样。”

史太君吃的月饼是“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也就是一种五仁月饼。五仁月饼一直是备受吐槽的存在,前两年一直被网友要求“滚出月饼界”。但吐槽不好吃的网友可能是没吃过真正的五仁月饼。传统的广式五仁月饼追求皮薄馅厚,口感油润松软,除了五仁之外,还要加入火腿等馅料。最要紧的是含水量,如果是纯机器压成的饼,在口感上就会偏干偏硬,也就不好吃了。

想一想,作为一种典型的时令食品,一年中大多数月饼都是中秋前后消耗掉的。大批量赶制,加上“流转社交”功能,月饼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送的,甚至是营造噱头的。商家没有认真做,食客没有认真吃,哪里会好吃呢?

前两天浙沪台风天,不少媒体在做直播,播着播着跑偏了,空荡荡的街头忽然见一条长队,原来是市民冒着台风排队在买鲜肉月饼。本地没有鲜肉月饼一说,如果有,想必我也愿意排队。苏州鲜肉月饼是我最喜欢的,不油不腻,皮薄馅鲜,特别是要吃刚出锅那个热气。我自苏州买过,虽然顺丰快递转日就到,但是重复加热,不是刚出炉的,味道终究大损。

所有的月饼中,我喜欢的只有广式蛋黄莲蓉、火腿五仁,还有苏式的鲜肉月饼这三种。但如今商家为了压缩成本,莲蓉也不是纯莲蓉,吃起来甜得发腻;蛋黄失了水,硬邦邦。我于是退而求其次,改吃蛋糕店里现制的蛋黄酥了。现代社会,食物前所未有的丰饶,感谢发达的食品工业,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且不至匮乏,地方食物也因此有可能大范围地推广开来;但是,任何食物一旦量产、规模化,就失去了手作的那种风味,那种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就变得不那么好吃了。

其实,何止是月饼不好吃了呢?料理包的大规模应用、餐饮品牌预制菜的使用,都让“吃饭”这件事,变成了工业流水线下的一种仪式。当“打卡”已经重于“味道”;当高油高盐高辣成为流行全国的标配;当为自己好好做顿饭这件事成为时间上的巨大奢侈,我们对于口味的那点苛求,也变成了农业时代的寂寞乡愁。它渐行渐远,在每一顿外卖的间隙飘起,那么奢侈,那么远。

QQ截图20210922100907.png

中秋在,月饼就在

◎钱红丽

作为一个会吃擅吃的民族,每一传统节日对应着的,一定有一种吃食,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无人不爱,皆可称之为美食了,唯独中秋的月饼,实在一言难尽。

这么多年,我愿意品尝一二的,唯有豆沙馅的月饼。那也是半上午之际,实在饿极,掰一小块用来救急。放在平时,也是无可无不可的,最受不了的,是月饼的油腻与齁甜。

中秋前夕,同事在微信里说起自己刚网购了一款巨贵的五仁月饼,一种比她的脸还大的一块巨无霸。我表示出惊骇之情——她可真是逆潮流而动的清奇一族,难道忘了五仁月饼的难以下咽,曾遭受过全国人民群嘲的惨痛历经?同事为了打消我的偏见,特地切了一瓣带来给我品尝。

半信半疑的,我一点一点掰开,小口小口品砸,其味美程度,确乎颠覆性的,况且并非一览无遗的可口,而是一层一层地递进着,非常有层次感。入口,淡淡浅浅的甜,继而是瓜子仁、杏仁等果仁们细微的蹦脆感,咀嚼到末了,唇齿间萦绕阵阵陈年佳酿的酒香,最后的尾韵里,让我品出了火腿的异香与微咸,并且确定这火腿,并非徽州火腿,也非金华火腿,它一定是云腿。

这一瓣月饼,甜咸并举,香气馥郁,好比复调音乐一样令人低徊。想不到今时今日,一直受人诟病的月饼早被打造得如此高端大气,大有乾坤颠倒的日新月异感。

受同事影响,我决定不再固步自封,逛超市时特地留了心眼,专门去月饼专柜前流连,挑挑拣拣中,一贯保守的我还是买了几只陈皮豆沙月饼。入嘴素雅,尤其陈皮的香气,中和了月饼外皮的油腻,异常爽口。红豆沙的细腻,直逼巧克力的爽滑,越吃越上瘾,无须浓茶解腻。

盒马最近在合肥开业。从盒马公号上得知,超市方正与合肥某餐饮企业联袂推出一款臭鳜鱼馅的月饼。并未大面积上市,只停留于现烤试吃阶段。

人有多大胆,月饼就有多奇葩的馅,连臭鳜鱼都能与月饼无缝对接了。估计这款,无法用来馈赠亲友,也只能维持在现烤现吃阶段。臭鳜鱼冷了,想必腥气重。想想八月十五的夜,坐在庭院,桌上摆了几只螃蟹几颗石榴,你再从包装精美的盒子里抽一块臭鳜鱼馅的月饼出来,那奇怪的腥臭之气难免不给明月之夜打了折扣。

微博上一个大V正在给广东某品牌月饼代言广告,此款月饼馅料用的是——燕窝。价格不菲,不过在收割智商税而已。西医早有论断,燕窝的蛋白质含量与水煮蛋相当,但价钱却是鸡蛋的几百倍。

说来说去,我还是怀念童年时吾乡的特产月饼。买一块拎在手上,那真是要比成人的脸还要大上两倍的壮阔。走上七八公里,去到镇上才买得到。月饼外层无非小麦粉,烤至干黄,如染了一层淡金。为加重节日的喜庆感,且在月饼外层盖了无数东倒西歪的红章。馅里裹了无数冰糖粒,红姜丝,绿姜丝,核桃仁,花生仁……掰一小牙,酥脆的外皮扑簌簌往下掉,冰糖粒嚼在牙齿间咯吱咯吱响,犹如隆冬踩在雪地上发出的脆响。用一种特制的黄纸包裹着,再用纸条搓成的细绳拦中扎一个十字结。中秋前夕,大人早早自镇上买回,为了防止我们小孩偷吃,特意吊在房梁上,悬空着的,怎么也够不着,我们唯有日日仰望。一日日的,月饼外层的油将黄纸整个沁透,深深浅浅的油印子,变魔术一样,将整一块黄纸变出黄褐相间的花纹……中秋当日,才被大人取下,送给长辈。有时,也差遣着我们小孩去送。翻几座山头,终于到了外婆家。这世上,哪一个外婆不疼外孙呢,这么一块稀罕物,总是先给孩子饕餮一番。

吾乡的月饼烤得过于干燥,小孩子又没有喝水的习惯,吃月饼被噎,仿佛在每一年的中秋都会遇到,那些嘎嘣响的冰糖粒来不及嚼碎,就被囫囵吞下去了。

去年,也是中秋前夕,在菜市一家潜山人开的小店里,与童年的月饼久别重逢,眼前亮了一下。一块块月饼,没有包装纸,裸身码放于柜台,有一种粗粗朴朴的村气。店家怕城里人不识货,就把一块月饼切了无数瓣,插上牙签,主动请人品尝。我也拿了一小瓣,默默嚼在嘴里,依然有冰糖粒咯吱咯吱的脆响……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我的童年水晶一样,闪闪亮地重又回来。

童年值得被庇护。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被捧在手上。

QQ截图20210922101029.png

月饼是一种文化符号

◎潘玉毅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翻看古往今来数千年的典籍,明月皎皎,被无数人吟咏,婉约的、豪放的,大抵在文人的家里,月是常客。因为有“月”,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名篇,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因为有“月”,五千年华夏文明更觉璀璨,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但我觉得最迷人的是八月十五的月。

诗人笔下的中秋月好像举世无双的美男子,借着时间的回眸,我们可以看到“掷果盈车”、“看杀卫玠”的印迹。儒家、道家都有个观点,叫“诗以言志”,志即是心,这颗心借助语言来体现。所以透过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我们可以管窥有关中秋的历史,更可以感应深藏在诗词中间的不老的情感。

一年明月今宵多。因为有着“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的遗憾,当中秋来临时,人们总是特别珍视。《全唐诗》里写中秋的文字比比皆是:离人无语夜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笔下的中秋月如情人一般,举家团聚的人想它,在外羁旅的人想它。

苏轼一阙《水调歌头》传唱千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简单明了,把所有人的思绪都给撩拨起来了。柳三变似也厌倦了漂泊的日子,看看中秋就要到了,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而我,在曾经负笈长安的日子里,中秋望月,常常想家,只是“归期未可期”。一毕业,便回到家乡。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听起来似乎深奥,其实四个字就能概括:诗为心声。可不是,每每提到中秋,提到中秋的月,铁血都变成了柔情,远行的念头全化作了似箭归心。

“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但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却在初唐时期。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值得玩味: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不少与中秋有关的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这些典故被诗人看到,便成了诗词。许多年过去,我犹然记得孩提时看过的一首白居易的诗,里头依稀有“桂子月中落”的典故。

每逢中秋,对于国人来说,无论身在何方,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明代《西湖游览志会》写:“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如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多样,并常与酒水、茶点组合在一起,是中秋节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酒至微醺臻佳境,月不能言最可人”,甚而有人认为中秋吃的不是月饼,是传统。

言及传统,自宋元以降,民间还有个中秋观潮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慈溪的观海卫镇,迄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八月十五,吃过晚饭,当地人都会结伴去海边“望月”。家人、朋友带着月饼、酒,相互簇拥着来到靠海的地方。听惊涛拍岸,看“侵天浪起”,“海天相接,潮生万里一毫端。滔滔怒生雄势,宛胜玉龙戏水,尽出没波间”,一个浪头打来,“天垂银汉,壮观江南江北”。这时,性子稳重的人,静静坐在一边等待“月出”,也有胆大的,跑到海涂里嬉水,学弄潮儿手把红旗海中立。不知多少时间过去,一轮明月升至中天,岸边的人开始望月寄情,远处时不时传来青年男女曼妙的歌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此时节,人们心中便只存得下这若干字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尘中见月心亦闲”,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