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视觉】乡村理发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1-11-14 13:51:05







在皖北农村有一群乡村理发师,他们身挑理发工具走村串户凭借着理发手艺为乡村百姓服务。这些刻在我生活记忆中的乡村流动理发师,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他们理发的传统技艺,有很多是家传的手艺,也有自学成才的技能。乡村理发师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理发师,从十几岁开始学艺到现在都有60岁80岁之多,干了几十年,走街串巷于乡村和集市。手艺精、价格低、服务态度好,也能够满足各年龄层次农民朋友的理发需求。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三轮车、或一个扁担或一副挑子,行走在田间地头和乡村集市,他们不仅靠手艺养家度日,还能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诸多便利。他们的付出于家于社会都是功臣,让我由衷的敬佩并发自内心去赞美他们。

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饱经风霜,风里雨里奔走在田间地头和乡村集市,没有固定的理发场所。他们甘愿奉献,安于本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轮的转换,我担心这些上了年纪的乡村流动理发师会逐渐消失。为此,我要用手中的相机把他们逐个记录下来,去赞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给后代留下历史读本,留下乡村流动理发师的印迹,并确立他们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艺术来源于生活,摄影服务于百姓。我的家乡滋养了我,同样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乡村流动理发师的拍摄对象,主要区域是生我养我的淮河两岸,和皖北地区乡村集市。我用两年多时间,行程近二万多公里,通过乐此不疲的关注和寻找他们的工作历程,不仅拍摄每一位理发师肖像,还记录每一位理发师的个人信息资料,有拍摄地点、家庭住所、文化程度、生平简介、手机号码等情况,并且不定期地回访他们,送去照片和一些生活用品及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与他们有了不解之缘,成为了回忆过去向往未来的好朋友。

记录当下为历史留存,通过拍摄乡村理发师深刻感受到,摄影创作不必东奔西走,养育我们的家乡才是创作的源泉。

崔建玲 文/摄

本版协办:安徽省摄影家协会

投稿邮箱:979174020@qq.com

本期图片由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提供

《乡村理发师》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