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由地方政府自主发起,首次提出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2018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跨省合作区。合作区包括江苏省溧阳市,安徽省宣城市的郎溪县、广德市,均属于“一地六县”范围。五年来,这三个“好邻居”携手共进在创新共建、设施共有、产业共赢、绿色共保、民生共享等五个方面,全面推动边界跨省合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蹚出了一条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新路子。
外联内畅 形成立体化交通格局
芜申运河的前身胥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古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胥河为界,以桥相连,两岸桥南定埠村为安徽定埠,桥北定埠村为江苏定埠,当地人惯称“南北定埠”。如今,在胥河南岸的安徽郎溪县梅渚镇周家村,占地约450亩的定埠港,让古老胥河上的水运再次热闹起来。
10月22日,满载着60个集装箱的货运渡轮缓缓驶出位于芜申运河右岸的宣城市郎溪县定埠港码头,苏皖合作示范区安徽定埠港集装箱航线首发仪式在此举行。这标志着皖东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
“定埠港集装箱航线的开通,填补了我省县级集装箱航线的空白,为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内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受到周边企业的广泛关注。”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鹏告诉记者,定埠港规划建设1000吨级泊位13个,目前已建成8个,已开通至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江苏太仓港三条主航线,年吞吐能力可达1500万吨,集装箱30万TEU,将进一步建成通江达海“生态绿色皖东南第一港”。
此外,商合杭高铁、郎溪南站及广德南站建成运行,芜广铁路和宣杭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工程,更加有力推动示范区东向发展战略落地生根。聚焦补齐“末梢路”、畅通“循环路”、拓展“产业路”,三地主城区交通网络更加畅通,示范区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已然形成。
创新共建 示范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宣城市全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瞄准行业龙头、头部企业,持续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不断补链强链,打造支柱性主导产业。产业层级不断提高,广德市建成全国唯一的电子电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郎溪县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溧阳市形成以七大百亿项目领衔的先进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
记者在广德固德威厂区内看到,企业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人民币,人员规模达到1500人。作为总部未来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广德固德威位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77.24亩,建筑总面积约140000平方米。固德威现已研发并网及储能全线十多个系列光伏逆变器产品,充分满足户用、扶贫、工商业及大型电站需求,产品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强劲市场表现获国际认可,被权威排名列入全球逆变器十强品牌。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苏皖合作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444.7元,财政收入达438.72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加53%、56%、67%。示范区内部经济发展全面加速,溧阳市经济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广德市和郎溪县“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0%和7.6%。
生态共治 擦亮城市发展新名片
宣城市依托区位、产业与生态优势,深化区域协作、擦亮城市发展新名片,推动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日渐向好。郎溪县新老郎川河水质改善和南漪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广德市累计关停整治矿山33家,取缔关闭“散乱污”700余家,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示范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1.9%、14.7平方米。
同时,旅游发展拓展新业态。2015-2020年示范区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从186亿元、2086万人次增至256亿元、22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加21.4%,打造了一批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和商业购物等互补型、差异化旅游产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