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选赛,中国足球的坎儿
◎13号穆勒
现在提起对某个偶像或某种爱好的缘起,流行说“入坑”。这是正话反说,爱得不可自拔之意。但对于中国足球,“入坑”二字,词极达意。
我“入坑”是在1995年,9岁。那一年甲A很火,我喜欢“袍哥”魏群的四川队,还欣赏北京一位瘦小伙,就是多年后范志毅口中的“小高”,高洪波。足球是竞技也是艺术,但小男孩还欣赏不了艺术,只天生爱好战争。
那年冬天,中国国奥队打亚特兰大奥运会预选赛。首场对哈萨克斯坦的4球大翻盘让人充满期待。可惜这是一个极度“恐韩”的足球年代。最后一场面对韩国,关键词来了:“打平即可出线”。
比赛开场,东南亚的现场信号中断了。我不甘心,边写作业边等十点半的晚间体育新闻。主播一脸沉痛:现场最新消息,中国队10分钟内连丢3球,比赛时间所剩无几……父亲说:洗洗睡吧,没戏了。我在被窝里默默流起泪来,惹得父亲一阵嘲笑。晚上做梦,梦到中国队连扳三球,可又知道似在做梦。
1997年,预选赛又来了,大连金州,冲击法国世界杯。那是备受折磨的几个月,惨败伊朗、力克沙特、爆冷负于卡塔尔,起起伏伏的是希望与失望,最终绝望。如果范志毅的点球进了,如果不那么早“换李铁”,还有各种“如果”。我很愤怒,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们,为什么关键时刻总犯错?
《足球之夜》为失败的国足送上歌曲《执着》,这也是中国球迷的“宿命”。从1980年代开始,几代人将情感映射于方寸之间的电视屏幕。我们想与马拉多纳同场竞技,想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竞技舞台上展示才华。
20年的等待,终于在2001年秋天成真。
10月7日,举国震动。学校领导宣布,晚自习全校停课就地观看比赛。那天的校园像举行演唱会,小城漫天烟火,教导主任和值班老师像孩子一样喷洒啤酒。深夜回家,到处是笑声和尖叫,我踢着易拉罐奔跑在街头。接下来的夏天,足球是中国的主角。虽然成绩不佳,毕竟,我们来了!至今记得,首场世界杯比赛,全班起立与电视里的红色海洋共唱国歌,现场央视评论员第一次有了主队的意气风发,输球后女生嘤嘤哭泣的真诚。
对足球的疯狂属于青春,疯狂到愿意用高考的10分去换中国队的一粒进球。这是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与伟大。
好景不长,2004年本土亚洲杯的巅峰后。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预选赛又成为国足的梦魇,甚至一度连冲击的资格也失去了。看似2002年的“豪赌”世界杯,耗尽了国足的气运,但明白人都知道,是根子上烂了。足坛扫黑、联赛裸奔,校园远离足球。
接下来的“金元时代”,恒大称霸亚洲,但是“泡沫”警报不绝于耳。如今一戳即破,满地鸡毛。
如今在不少城市的球场上,你发现技术底子还不错的,多数是挺着肚子的70、80后大叔。中国足球的断档不仅仅是国足和联赛,还有民间,这是更可怕的断档。有人说足球在中国没有群众基础,逐渐没落,电子竞技正在统治新一代青年。我总觉得,文艺体育没有什么绝对“进化论”,非要用一种代替另一种。文学、美术可以与电影共存,足球一定也可与电技共存。当年蔡元培提出“美育”的概念,同样,我们也需要让体育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兜兜转转,又是一个20年过去了。卡塔尔世界杯渐行渐近,世预赛仍在继续。明年春节,国足注定又将成为热搜。过个好年,还是给全国人民“添堵”,得靠李铁和他的球员们。很多人在骂李铁。从技战术和对应媒体的角度看,对李铁的批评无可厚非。但不能否认,李铁是个热爱足球的“足球人”。中国足球需要热爱足球的人,需要纯粹的人、聪明的人,与那些想让足球成为市场玩物的人和事去对抗、周旋,即便足球从未离开市场。
足球无关生死,无关大是大非,但事关热爱与理想。足球要想搞好,没理想还真不行。
足球带来的不仅是增强体质,更多的是精神财富,群体协作、斗智斗勇、自我掌握,它可以完善人格,让人懂得热爱,懂得面对失败。顶级的球员与比赛,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性”,是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暂时与中国足球无关,可是,中国足球也是我们对于足球理解的一部分。
20年前,很多老球迷在出线的那一刻泪流满面。那时年轻的我只一味振奋与快乐。如今回头翻看录像,竟也有种悲喜交加的潸然。中国足球将再一次“从头再来”,可预见的荆棘之路就在前方。
足球和中国足球,早已与人生融合,化不开的。
看个寂寞
◎祁强
国家队又要凉凉了,冲击世界杯的道路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看了三十年的足球,国足几斤几两咱是掂量得出的,但要说没念想,也不可能。最高要求,冲进世界杯,最低要求,进不去也别太难看,能体现咱国风范也成,好歹现在我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球迷团体。老话怎么说来着,“越要什么越不来,越怕什么来什么”。今年这世界杯预选赛看得格外憋屈,没有哪一年的球,踢得像现在这么全方位的差。
熬夜看了一场对越南,据说对日本那场踢得还难看,还好没让我摊上。就说越南这场吧,开始踢得还像个样,一领先就犯浑,两球的优势硬给人拉回来,非要最后一刻玩心跳。我这四十出头的年纪,差点提前给心脏整出毛病来。下一场没敢看了,对沙特想来也是输,看第二天回放,应该早上外援啊。到了阿曼这场,开球晚上十一点,时间倒是挺合适躺床上刷手机,不如再爱国一回。结果这一看不打紧,心脏是顶住了,电视差点遭了殃。整场就听“吹发李”在那嚷嚷,一刻不带停的,最后还叫人禁区找点球。洛国富左路踢得过瘾,结果竟然被换下来了。球迷都能看出来的事,该换不换,不该换的换了。还好还好,老天爷对咱国家队容错机制基本为零,只要你敢犯,分分钟给你找回来,对手立马扳回来,脸打得啪啪响。
看完这场比赛,鄙人决定如果还是李指挥,直播咱就不看了。澳大利亚赛完还大言不惭地说,咱球迷不懂球,就他懂,还最苦最累,800万年薪拿着,给我8万我也愿意吃这苦。三十年了,看来看去就看个寂寞。
我从1994年开始看球。那时候,还是个初中生,美国世界杯让自己从此喜欢上了这世界上的第一运动。那年的巴西队罗马里奥、贝贝托、邓加、卡福个个星光灿烂,意大利队决赛巴乔射失的点球至今记忆犹新,班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凑钱买足球一起疯,每周一期的《体坛周报》大家轮流买来看,还有《足球俱乐部》,每月一刊,还会顺带赠送一幅球星的彩照,那要碰上自己偶像,说什么也要买回来。学校场地小,篮球场上踢足球。篮球场被占了,一帮小伙伴就往三里街老机场去踢。老师要拖个堂,我们在下面急得直跺脚——急成那个样,脚是真痒啊。后来,工作后有机会去德国出差,时间不巧,德甲那段时间没有比赛,但是自己就是不罢休,转几趟地铁,也要亲眼去看看安联球场啥样,现场坐坐也行啊。转眼,自己家小祖宗也快到了当年自己看球的年纪了,不过,这小子不知是受现在这个大环境影响,还是看他爹看国家队比赛总是骂骂咧咧,对足球不感兴趣,威逼利诱都不成,软硬不吃。自己自作多情想把儿子往这条路引,多少次脑补父子俩能像英超球迷一样,有空一起看球、踢球,球场一个固定位置,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一家人,为足球有说不完的话题,目前看来是实现不了了。
有消息说,世界杯马上要改成两年一届了,参赛队扩充至48队,亚洲会有8.5个名额了,不知道那时候国家队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 ,三十年都看了,后面还得跟国足相爱相杀下去。最后提点小建议,不如就让世界杯年的前一年中超冠军自动递补成国家队,有外援的位置,能归化就归化,不能归化就对位补强,中超主教练自动成为国家队主教练,省时省事省力。
一个非球迷的看球记忆
◎大虫
2021年11月7日凌晨1:02,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发文:
[祝贺!#EDG夺冠#]刚刚,英雄联盟S11总决赛,中国队LPL赛区战队@EDG电子竞技俱乐部以3:2战胜韩国LCK赛区战队DK,获得2021年英雄联盟总决赛冠军!恭喜!
配图是EDG战队六名成员的集体半身像海报,并配有“我们是冠军”五个大字。
如果说央视、新华社等官微发文祝贺代表游戏终于进入了主流世界的视野,那么全国各大高校男生宿舍的半夜狂欢、合肥之心城7层楼的集体观赛,则反映民间的娱乐早已悄悄向线上转移。这一幕,让我想到的是2002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历史上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后的全民庆祝。那时候,我是一名体育记者,比当时国内报道男足国家队最出名的足球报记者李响更专业,因为她对足球几乎不懂。本来嘛,读者不是球员,记者也不是教练,谈那么多技战术有几个人看?李响总能从顶着一头鸡窝的国家队主教练米卢嘴中挖出独家新闻,然后记录呈现给读者,这就足够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方式,那个时代,比较普遍的娱乐方式就是踢球看球,也催生了很多伪球迷。虽然我并不踢球,而且连伪球迷都算不上,只能说是“非球迷”,但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看球。也正因为看球是为了工作。所以,在岗位转换后,我立刻放弃了看球,毕竟,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过,我也很高兴曾经看了那么几年球,这就像有人在我的人生中帮助推开了一扇我从来没打算推开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风景。比如,现在看到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教练李铁,我就感觉很亲切,因为他是2002世界杯男子国足的“铁”定主力队员啊。如果没看过球,那么我就不可能产生这种老朋友式的感情。
那几年看球的地点,最多的是在报社,有时是在家里,有时是在组织球迷集体看球的酒吧里。记得有一次是在合肥老市府广场上,在乐普生商厦的外墙大屏幕上看。2002韩日世界杯,从预选赛到决赛,国家队的每场比赛我肯定都看了,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也只剩下一些碎片,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即使是在决赛阶段中国队的三场比赛,我都记不得是在哪儿看的,比赛结果我也只能通过查资料才能说出准确比分。顺便说一句,对阵那一届的冠军巴西队0:4,对阵那一届的季军土耳其队0:3,我觉得国足很不错了。
能够记得起来的,是看球时候的那种代入感。就像看一部球员版的《我就是演员》,看所有球员现场即兴发挥飙戏,你认识这些演员,对他们的性格、擅长的角色、演技有大致的了解,对剧情发展有大致的猜想,于是你渴望验证。因为验证过程充满了偶然因素,使得这种验证带上了赌博的色彩,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支持的球队,由此带来立场,自然而然会让观众投入情绪,喜怒哀乐,猝然爆发。
2002年之后,当看球不再成为一种工作需要,我就放弃了。不过,这么多年来,每次听到国足冲击世界杯失利的消息,我都隐隐约约有一种内疚感:我看球之前他们进不了决赛阶段,我看球的时候他们进了决赛阶段,我放弃看球后他们又进不了决赛阶段。也许,责任不在于他们踢不好球,而在于我不看球赛吧。
看球简史
◎钱红丽
夜里,去超市买牛奶,路过一爿足彩小店,电视里呼声如潮,驻足一观,世界杯预选赛如火如荼。转眼又快到世界杯了?这日子一天天的都漏掉了,一如掬水月在手。
诸事烦难,早已忘却看球这一嗜好。
这一阵,周末用餐前,偶尔开电视,同是世界杯预选赛。小基耶萨都已长大代表国家队踢球了,一张脸简直与他父亲老基耶萨一个模子倒出的。
再往前追溯,勒夫当过几届教练,现已退休;贝克汉姆、欧文、茵斯、加斯科因、亨利、特雷泽盖、菲戈、齐达内们怕也早已体态臃肿;马拉多纳一去不回……以及遥远年代的范巴斯滕、古利特、里杰卡尔德,他们如同仗剑的英雄,穿过我漫长的青少年岁月,如今,怕也两鬓飞雪。
这看球岁月,一路贯穿而来,可令一颗心瞬间沧桑,如同霜降后的一地秋芒,遍布白霜,令人隐隐作疼。
自1990年“意大利之夏”,初见足球这一伟大运动,至今整整三十年。
不可复制的20世纪90年代,光芒四射的90年代,值得反刍青春的90年代——常常失业的我,日后怎么也想不到会吃上文字这行饭。
日韩世界杯期间,偏居小城的我,日渐成长为一名专栏作者,整日灵感肆意。眼看着南方纸媒某报世界杯专栏平庸至极,不免替白花花的版面可惜,不惜自荐,前往一显身手。
彼时的我,什么都缺,唯有孤勇。
一日一篇,写了三十余天。贾志刚老师攒齐所有样报,无比珍重地夹带一纸信笺,汇报社里人夸你如何有灵气……
当年蛰居小城处处受挫的我,终于读到一封来自一线城市的战报,到底意难平。
前年大约是,一个活动上,偶遇曾叱咤南方报系的某老师,觥筹交错中,他忽然说,我编过你的专栏。一时感慨万千。
屡屡失业的我,一日日在专栏中打转,练就了超强的职业精神,为按时交稿,甚至可以凌晨爬起,看泰森拳击赛。那些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年轻多么好,纵然不眠不休,翌日又是一个囫囵人。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看球更令人热血沸腾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足球去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性格。比如,日耳曼人的严谨,注定了德国队球风的硬朗高效,但,不能给人审美愉悦。踢球,一旦克制与理性起来,便无趣些。
资深球迷,谁不喜欢荷兰队、法国队呢?这两支悲剧球队,总让人魂牵梦系。荷兰队传统的全攻全守水银泻地的打法,令人目眩神迷,可总也命运多舛,总是走不到最后。屡屡,四强也不能进去,便哭着回家了,随后的比赛里,没有了夺人橙衣,看得人心灰意冷,宛如失恋。
那些年,荷兰队多少次泪洒赛场?简直如观人生。有一年世界杯,电视里播放小提琴曲《短暂的回家之旅》送别荷兰,古典乐的那份悲剧之美,几欲肝肠寸断。荷兰队在世界杯上的遭际,简直与我们小人物的命运相若——怀抱无限梦想,总是屡屡心碎。
法国也是一支悲剧球队,逢点球必输。如今,依然破不了这个心魔,冥冥中注定的吧。
对悲剧球队,何以热爱又恋恋难忘?这隐隐中不过是一种生命折射——人生中,究竟有多少心想事成?也总是美梦成空。
我们一边用餐,一边启发孩子:你看,意大利队球衣有什么不同?孩子眼尖:他们球衣上镌刻着好几颗星星。是啊,一颗星代表获得过一届世界杯冠军。这是一种荣耀。我试图一点点给孩子普及足球知识,强队多分布于欧洲、美洲,非洲个别国家偶尔灵光一现,亚洲一言难尽……妈妈年轻时候的那几届意大利球员,个个玉树临风,下了球场就可以直接去当影星。
因扎吉、皮耶罗们进球后的风中狂奔,简直令人产生吸食大麻后的狂喜。那种直观的感官快乐,径直把一个人点燃。
力与美的结合,何以令人心旷神怡?孩子茫然不知。
这世上,谁可以说得清足球运动何以如此令人着迷?这项运动,可以很好地释放人类的天性,个人的灵动、才华可以力挽狂澜,集体的团结、互助、成全,最终梦想便也成了真……
足球就是一种相互成全的艺术。踢球的,看球的,都不过是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