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头
◎甘武进
与妻儿回到老家那天,呼呼北风正刮个不停。父亲到菜市场转了一圈,回来后手上提了个七八斤重的鳙鱼头:“晚上,我们炖鱼头吃。”
那是我们喜欢的佳肴。地处水乡,多年以来鱼已是农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材。鱼的种类很多,做法也有很多种,但我们大多独爱鱼头,尤其是鳙鱼,也叫胖头鱼、大头鱼、花鲢鱼,鱼头差不多占到其体长的三分之一。那胶原蛋白丰富的大头,堪称全身精华之所在,其骨架凹凸,沟岔纵横,极易入味,烹调炖煮,鱼头骨酥肉烂,汤水奶白如乳,总是令人眼热涎淌,胃口大开。
父亲剁开鱼头,清理干净,母亲炒制炖汤。起锅烧油,放入姜蒜、朝天椒等配料,鱼头两边煎至金黄,加少量水煮至微沸,倒入那个年岁久长的紫砂锅里。凭感觉,母亲知道还要加多少水,炖出的鱼头汤才会浓浓的,才会像白色的乳汁一样,成为满桌视觉盛宴中的主角。砂锅在炭火中细烹,鱼头在砂锅里沸腾。室外北风渐歇,雪花舞动;室内暖意洋洋,兴致盎然。
普通农家最美好的时刻来了。父亲移走炭火,鱼头意犹未尽,还在汤中“唱歌”。母亲随手抓起一把葱花,就那么随手一把,不管多少随意洒在砂锅里,鱼汤的色、香、味更充盈了,一起烹炖的豆腐、豆渣粑、白萝卜与粉条,吸收了鱼的鲜味,吃起来香溢满口,美不可言。吃到中途,炭火又燃起来,菜园里刚摘来的菠菜、芫荽、娃娃菜放到砂锅,片刻后鱼汤的油被青菜大都吸收了,更鲜更美味了。
我们一家人,吃鱼头深得父亲的“真传”——吃出了一定的“标准”。大家依照鱼唇、鱼脑、鱼皮,鱼肉的顺序吃下去,真切领略鱼头的美。鱼唇嫩滑肥美,轻轻一吻,美味顿驻心头;鱼脑滑溜溜,似炖糊的白木耳一般,一吸而入,疏软滑嫩,入口即化。鱼皮较为筋道,细细品味时,朝天椒的辣意上来了,味蕾发生变化,唇齿间悠悠冒出一股狠劲和霸气。于是,头上冒汗了,浑身暖烘烘的。
剩下的鱼汤,我们用来泡饭吃。从砂锅中舀上几勺鱼头汤,浇在白花花的米饭碗里,放几滴酱油,用汤匙把鱼汤与米饭拌匀,米饭成为白酱相间的颜色。鱼汤的香味拌着米饭的香味一齐在鼻间荡漾开来,勾人食欲。趁热把米饭扒进嘴里,鱼汤的鲜味和米饭的清香,让我想起小时候吃“鱼汤淘饭”的记忆,体现出一种怀旧的感情。这种感情,恰好慰藉着异乡游子味蕾上的乡愁。
其实,鳙鱼头早以其味美令祖先折服。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鳙之美在头。”袁枚《随园食单》中道:“用大连鱼煎熟,加豆腐,喷酱水、葱、酒滚之,俟汤色半红起锅,其头味尤美。”郑板桥云:“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一帮文朋诗友在江边酣畅淋漓地饮酒赏月,美人在侧做鱼头下酒菜,那是多么豪爽多么难以忘怀的场景呀!
乡愁与食物有种天然的联系。知堂老人说:“小时候吃的东西,味道不必甚佳,过后思量每多佳趣,往往不能忘记。”的确如此。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父母亲做的鱼头,无论我在哪里,它总是我忘不了的美味——那是家的感觉,是温暖的味道,是触及人的心灵和灵魂的美食。
吃杂粮 吃咸肉 吃藕
◎米肖
菜市里,黑猪肉品相上乘,肋排连五花一起,正是腌肉好食材。挑一刀,三斤多重,叫卖肉女子帮我腌一腌。拎回家,我又抹点儿花椒增香,放北屋空调外机上静置一周后,晾晒。
我腌肉,不过就是为了能吃上腌笃鲜。咸肋排吊出的汤,下冬笋、香菇,鲜掉下巴。每年冬,都要做几次,成了一种仪式。剩下的五花肉,可与红菜薹、蒌蒿搭配清炒,不必贪多,七八片足矣,就是为了提味。蒌蒿、红菜薹早已上市,莫急,再等等,或许有一场雪呢。雪花纷飞中,我的咸肉晾成,便可大肆饕餮。就着一碟腊肉蒌蒿,饮几口酒酿,谁说不是神仙日子?
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心慌气短,疲惫而焦躁;脚后跟,一入冬,便干裂,苦不堪言。依中医理论,我这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外加肾气不足。委实不能贪吃精米精面了。
暗下决心,自这个冬天开始,将身体调养好。买回黑米、紫米、红米、薏米、小米、红豆若干,浸泡数小时,加点莲子、红枣、葡萄干等,高压锅焖煮半个时辰,待揭开盖子,粥呈乌紫,香气扑鼻,也算茸茸一片了。口感上,虽无粳米粥的软糯,但营养丰富啊。中医用来治病,我颇为怀疑,但一直坚信,中医可养生,可治未病之病——身体壮实起来,当然不生病了嘛。
作为一介肉身,离不开五谷杂粮的滋养。我平素吃的主食太过单调,非米即面,何况大米一律被抛光过的,许多营养物质尽失,何不利用杂粮粥滋养身体?燕麦片、花生米、桂圆肉、荔枝肉、栗子,皆可考虑加点。
我买的小米来自山西,一种叫做“沁州黄”的品牌。相传古时进贡皇上所享用,它不同于一般的小黄米,色泽瓷实,口感颇糯。
有一年,在云南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县,吃到一种紫米,至今回味无穷。我坐在高高的山坡上,吹着云南的秋风,天上飘过的白云,伸手可捉。一团紫米饭被碧绿的芭蕉叶托着,好看又好吃,愈嚼愈香,暄而韧。我坐在那个荒凉的村子里,争取将每一粒紫米都嚼碎,方才咽下去。吃着吃着,到后来,直想哭……那样的紫米,需浸泡二十四小时,干蒸出来。
不知现在买到的紫米可否产自墨江县。哪日中午,一人在家,蒸一碗紫米饭吃吃?
我终于成了一个杂粮控。刚刚于某网下了十斤红薯。此红薯并非大路货,它来自海南澄迈。据说此地土壤硒含量丰富——不论是否交了智商税吧,反正口感不错。去年买过一次,粉糯似栗,微甜。蒸熟,掰开,除了薄薄一层红皮,全是淀粉,噎人得紧。我喜欢将皮削了,囫囵放进粥里同煮,一口红薯,一口粥,滋味殊异。人家赵匡胤是千里送京娘,我则万里买红薯——关键所费不多,少了罪恶感。
一日打扫卫生,餐边柜里搜出几瓶野生黑枸杞。青海朋友不远万里寄来的。寒冬里,我一定要把它们泡水喝掉,不然对不起她的深情厚谊。煲老鸭汤,煲鸡汤,各抓一把进去。汤成,盛到碗里,黑的深潭,伸手不见五指的幽深。
一直不太爱吃菠菜,不喜欢那种滑腻腻的口感。今冬,为了饮食均衡,一周至少要吃三两次。多动脑筋,尽量将其做得可口些——焯水,切碎,佐以醋、麻油少许,凉拌;或者,焯水后,下入肉丸汤中。以往,胡萝卜也吃得少,嫌切丝费时。现今,静下心来,一刀刀,流泻成丝,配以清蒜、香干、肉丝同炒,一样美味。
某日闲逛超市,发现洪湖粉藕,喜出望外。这种口感颇糯的九孔藕,作为煲汤的最佳食材,熟后色呈朱红,咬一口,粉糯,丝牵老长,需拿手来捉。冬天的骨头汤里,无非铁棍山药、藕,再也变不出什么花样了。
记得在小城芜湖,骨头汤里还可以下小圆萝卜,清甜可口,比小排口感更佳。有民谚:冬食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常常,我一个人午餐,独孤独红烧一碗萝卜,再烫一碟白水生菜。站在厨房,将一餐对付掉。但凡内心充实,吃什么都是香的。
实则,并非餐餐开荤,素淡简单的饭菜,同样滋养人——快乐心态,才是一个人健康的根本。
吃锅子
◎包子
我挺爱美食,大约无人不爱美食。自媒体兴起,一大批美食博主应时而生。美食博主分两种,一种是传达“怎么做”;另一种是传达“怎么吃”。相比起来,前者更真诚一点。至于许多专门主打“探店”“寻找美食”的博主,我现在几乎已经不关注了。社交媒体的兴盛,直接导致了很多食物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拍的。店堂环境,食物摆盘,是否是打卡点,如何更出片成了一门学问。几年过去了,想必很多人都厌倦了照片=照骗,排了老长的队去吃价格不菲的网红店,服务员脾气不好上菜慢,一切只为了上桌之后那几张照片,发至朋友圈获得若干个赞。无趣至极,真正的饕客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风起洛阳》正在热播,剧中的“神都第一饕客”百里弘毅,想必就是古早的美食博主,他的点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大v认证。算起来,苏东坡也是个超级美食博主,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肘子,行走的报菜名这可还行?到了袁枚,干脆写了一本微博,《随园食话》这本书堪称天然的微博,每条字数都短,配上美图,每条都能撕上热搜的水准。什么?你竟然说火锅不好?你到底懂不懂美食?
袁枚不喜欢火锅,还特地写了一条《戒火锅》: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尽多滚,总能变味。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袁枚还来了个自问自答。那菜冷了怎么办呢?答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顿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
热菜不能让食客一口气吃完,说明这菜不好吃。嗯,完美论证。
但是,冬天里,热气腾腾的锅子的确让人心生欢喜。想起早年,刚工作不久,肚里油水不多,每到冬日,就喜欢寻摸个小饭店,来个红汤牛肉锅,里面必然要烫上豆腐、粉丝、大白菜。锅始终是咕嘟咕嘟沸腾的,先吃肉,再吃粉丝,再次是白菜,最后吃煮得入味的豆腐。那种暖洋洋的餍足感,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工作多年,走南闯北,吃的、见的美食多了,甚至连饥饿感都很稀缺了。但是冬天爱吃锅子仍是种习惯,这几年,餐厅开得越发多了,泰国菜越南菜火锅烧烤铁板烧日料北京菜川菜粤菜海鲜,看着是极其丰富,但想找个馆子,烧个热热的锅子,炒两个美味小菜,却是难的。很多全国连锁餐厅,一吃便知是预制菜,固然是方便了,出餐快,口味也统一,但工业厨房下的餐食,有种浓浓的工业味儿,虽能果腹,却没有吃饭的乐趣。
只有街头巷尾,偶尔还能找到那种夫妻俩开的小店,给出点惊喜。离家不远处有家小小的牛杂馆,门面开间只有三四米,摆了四张桌子,逼仄的楼梯上去,还有个小包厢。老板每日都会烧几大盆牛骨、牛杂,自中午开始做,到了晚间也都尽数卖完了。做好的牛杂牛棒骨,烧成吊锅,下面小炭炉煮着,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烫菜。汤,不咸不辣不过火,不是时下流行的拼命放调料作风,尚且能尝出肉本身的鲜香。我如今碳水吃得少了,上次去吃,犹对着菜吃了三碗米饭。
这样的小店,如今越来越少了。且行且珍惜。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也喜欢自己做热乎乎的小锅子。底菜无外乎牛羊,炖得烂烂的,也不需要多放调料,加些生抽辣椒油足矣。烫菜选个三四种,粉丝,蘑菇,白菜,豆腐,百叶,乃至香菜、莴笋,木耳,丸子,爱吃什么尽可放什么。没有油烟的困扰,一次性可以吃够很多种食材,虽然难以达到袁枚的要求,但毕竟是在健康与美味中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冬天到了,冬日应藏。要好好吃饭,要守着那口热气,吃好,睡好。
吃零食
◎芒果树下
傍晚的小区门口人来人往,常有小摊贩流动车出没,夏天卖凉皮米线冰粉,冬天则是烤烧饼烤红薯。冬日里的烤红薯很是诱人,香气远远地就飘过来了,剥开烤得焦黑的外皮,晶晶亮的薯糖一下子就流淌出,捧在手里热气升腾,一口咬下去,温暖从手头到嘴巴一直到胃里。不过,一只不大的烤红薯现在也要十几块钱了,居家过日子的人一想,自己在家烤能便宜一半不止。于是,家中烤过小香薯、沙地蜜薯,但最复刻街头烤红薯绵软流心的必须是山东烟薯。半斤左右一只,洗干净裹上锡纸,烤箱220度40分钟左右,拿出来,软绵绵,香喷喷,趁着热乎乎的时候大口大口吃完,简单的快乐莫过于此。
可能因为冬天常常感到冷冷索索的,就总想吃点热乎的。入了网红摩飞锅后,在家烤肉的次数也变得频繁起来。滋滋作响的牛肋条带着油脂香,羊肉片肥瘦相间口感嫩滑,厚切猪五花加上泡菜、蒜片,用生菜卷着吃,充满了丰富的味道,最后烤上一盘口菇,只需要撒点盐和黑胡椒粒,满口汁水,也算做到了荤素搭配。
冬天自然少不了一口热锅。滚烫热辣的川锅是年轻时最爱,可惜如今肠胃不大好,出门吃火锅大多点花胶猪肚鸡,汤底煮开先喝一碗,鸡肉鲜嫩蘸点生抽小料就够味,再涮竹荪,涮蘑菇蔬菜,偏清甜口。如果在家自己做,偏爱韩国泡菜五花肉豆腐锅。五花肉加蒜粒炒出香,放入一包泡菜,倒入开水,加豆腐、白菜、蘑菇,还可以适当放泡菜酱、豆瓣酱或者葱花酱,咕嘟嘟煮一会,再涮些牛肉片上桌,满满一大锅很过瘾。
还习惯在周末炖上一大锅牛肉或者羊肉汤。做饭时,挖出一些炖好的牛肉,加土豆、胡萝卜焖烧就是一道硬菜,或者牛肉浇头煮面条,配上煎蛋青菜,一筷子挑起,色香味营养都全了。热乎乎的羊肉汤必须要撒上白胡椒粉,若是嫌油腻可加上白萝卜炖出来,会清甜爽口些。
在冬天,我最惦记的还有柿饼,一般在冬至前后上市。经过了40天的晒制,外表皮有自动析出的一层白糖霜,一口咬开,果肉甜糯流心,但又不会过分的甜腻。正宗的富平流心柿饼会“甜、软、糯、大、无核”,再放入冰箱冷冻保存,简直就是冬天里一颗水果冰淇淋。
可能是天气一冷,胃里就像长了个黑洞吧,就要吃吃吃。好在吃得开心,什么时候都能精力充沛。好好生活,就是要好好吃饭,大口吃肉,大口喝汤,不止在冬天。
最后,是一些个人推荐的冬日零食:金鸽瓜子、小京生花生、新疆吊杏干、内蒙古风干牛肉干、富平柿饼、初旭鸭舌、蜂蜜小麻花、以及山姆超市的蛋黄酥、黄油鸡蛋卷、金晔山楂条、巴西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