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防性侵教育来说,最难的是什么?
是观念的转变与普及。
“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合肥团队就曾遇到这样的事——2016年,他们在合肥一个县城小学上课,课上到一半,被打断了。后排听课的老师说:你们不能和孩子说这些。
尽管专家们一再呼吁,防性侵教育永远不要嫌太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中对于公开谈“性”的避讳,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许多儿童的性教育是相对缺失的。
这就导致了有些孩子被性侵了,却不知道这是性侵。
有些孩子遭遇性侵后告诉家长,不但没得到保护,反而遭到了家长的指责和质疑。
性侵者们往往是以熟人、权威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哄骗、威胁、诱导孩子,让孩子不敢说出真相。很多性侵害是长期的,多次的,有的可能持续长达几年、十几年。
触目惊心。
儿童被性侵绝非偶发事件,2020年的报告显示,当年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最小仅1岁。平均每天就有超过两名儿童受害。
报告所监测的数据仅基于公开报道案例,并不等同于全年性侵儿童案例总量。由于诸多因素,性侵儿童案例难以全部被公开报道和统计,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数量,远高于媒体曝光数量。
而在幼年遭遇性侵,将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2017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上吊自杀,年仅26岁,事件轰动一时。她童年时曾被老师性侵,尽管成年之后她成为了一名杰出女作家,有了珍爱她的丈夫,依旧无法摆脱巨大的童年创伤。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第一道屏障。防性侵教育应当得到更多的普及,不仅孩子们需要知道,家长更应该知道,才能在第一时间斩断那只伸向孩子的黑手。
所幸,“保护我们的孩子”,早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共识。
不管是强化防性侵教育和家庭学校监管,还是堵住法律体系盲点,亦或是完善心理救助机制,都已经成为当下全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
可喜的是,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对性侵未成年人明显加大了打击力度。
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进一步明确了红线;6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对包括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在内的危害严重的犯罪应从严量刑,表明国家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定立场。
这是国家所宣扬的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女特殊保护的司法理念,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冀盼——
为了孩子!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杨菁菁 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