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随着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发布澄清消息,网传中国公民被网赌集团圈养充当“血奴”一事终于真相大白——纯属子无虚有。
虽然事后主流媒体纷纷发布澄清新闻,但此时,之前的谣言已经充分传播,给整个网络环境和受众心理带来的破坏与冲击,仍需时间慢慢弥合。目前,对这则谣言的源头调查还在持续。
近期,类似的网络谣言已出现多例。执法力度也在加大。有些谣言就是“蹭热点”,比如:缅甸佤邦网红“李赛高”被多个自媒体造谣“参与诈骗”,蹭的是缅北反诈骗的热点;中国足球“联赛暂停”的“小道消息”,显然是蹭国足热点。还有些谣言社会危害性大,上周,满洲里一女子造谣“收养流浪猫感染成阳性”被拘留,一名呼和浩特男子散播确诊假消息被拘。疫情以来,因炮制传播“假新闻”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不鲜见,执法力度可见一斑。
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自媒体,专门挑选社会敏感话题编造不实信息,挑唆社会情绪。这些谣言不仅混淆视听,造成紧张恐慌情况,还造成很多网暴事件的发生,比如让人悲伤的寻亲男孩刘学州。
谣言有澄清的一天,可有的伤害已无法挽回,甚至让整个网络空间的“能见度”遭到严重破坏。
在信息传播以秒算时的当下,辟谣往往跟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因为谣言更具煽动性。“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此期间,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去为它“埋单”,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不排除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键盘侠”,目的就是蹭热度、带节奏,为了流量明知故犯,挑战法律底线。更不用说那些搅浑水的别有用心者,不明真相的网民往往被卑鄙地利用。最近,《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平台发声,针对涉乌克兰谣言集中辟谣,并指出有些“键盘侠”身份可疑。
所以,对于这些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在迅速做好辟谣传播的同时,不能让造谣者一编了之、一搅了之,必须一查到底、一追到底,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目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保护网络生态环境、打击网络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作出具体规定。可以说,营造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具备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也已成为社会共识。
而在加大执法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能见度”。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核实、调查,继而引导网络舆论客观理性。作为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我们要学会辨识信息的能力,有红线意识,约束个人行为,不随意转发各种来自网络的不可靠信息。
毕竟,为谣言埋单的最终是整个社会,我们无法也不能只做旁观者。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马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