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01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该法于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反有组织犯罪法》共9章77条,包括总则、预防和治理、案件办理、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国家工作人员涉有组织犯罪的处理、国际合作等内容,总结了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了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成型入轨。这部新制定通过的法律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需要进行深入解读学习。
金融机构有哪些法定义务?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的义务。在反有组织犯罪工作中,金融机构应通过开展反洗钱以及协助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犯罪财产等活动,履行协助配合义务。
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具体义务:
1.反洗钱义务
反洗钱是反有组织犯罪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应在业务活动中依法履行反洗钱义务。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机构应当督促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发现与有组织犯罪有关的可疑交易活动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依法进行调查,经调查不能排除洗钱嫌疑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信息提供义务
有组织犯罪一般涉及大量案件信息和线索,特别是金融机构掌握的涉案财产信息。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法律程序和要求向有关部门提供涉案信息材料和线索。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第二十六条公安机关核查有组织犯罪线索,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调查措施。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相关信息和材料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核查有组织犯罪线索,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查询嫌疑人员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信息。
3.协助紧急止付、临时冻结义务
在打击有组织犯罪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依法配合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止付、临时冻结等措施,否则将面临处罚。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核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线索,发现涉案财产有灭失、转移的紧急风险的,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对有关涉案财产采取紧急止付或者临时冻结、临时扣押的紧急措施。
《反有组织犯罪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未依照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协助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止付、临时冻结措施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可以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4.配合保护被保护人员义务
对于因举报、控告和制止有组织犯罪活动,在有组织犯罪案件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员,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