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是灵魂的栖息之地
◎徐燕
最近,刘畊宏的健身操成了时髦。刘帅哥夫妇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健身在大众的传播。朋友间聊天,若不会几个本草纲目的动作,就好像被时代抛弃一般。
我不能免俗,也跟了几次,手脚失措,狼狈不堪,跟不下来。据说还有不少直接跳进医院的.这如果叫健身,那我承认,健身其实是蛮有门槛的。
在知道健身这事之前,我的概念中,这种有计划的身体塑造叫健美。就是杂志上那些人,虽然男女性别区分不是太清楚,但都穿着令人害羞的少,身上是一块一块鼓出来的肌肉。讲真,我不觉得这有多美,而且都知道,练成这样并非易事,就不自觉保持了距离,如同看《第一滴血》里的兰博一样,自愿充当远远观望的的惊羡者。
即使后来知道健身与健美之间十万八千里,但仍然觉得,健美固然不可及,健身也仍然遥远,尤其是有专业私教的那一类,也是我远观而不愿接近的。
当然是我比较小气,动辄一两百块一节的私教课,我是觉得贵的,也并不太相信他们的专业水平。曾经有一朋友去健身房跳过一段时间操,就被请为授课教练了。这个近身发生的真实事件,给我留下深刻的阴影。并且,私教课买了就得上。我这习惯了自由最怕束缚的人,此生最怕的就是各类催促。我担心,当我面对各类敬业的教练们的微信或是短信,我的应对态度很可能一删了之。
但两年前,我开始去健身房了。不仅因为打羽毛球,为着增强体能,而且还为了避免户外紫外线与花粉刺激导致皮肤过敏,我开始在健身房跑步。办了最普通的健身卡,一周去跑三四次。在健身房除了使用跑步机,也会使用各种器械,但我时常戴着耳机默默做自己的事,以一种拒绝的姿态面对各种接近。现在我去的健身房已经没有健身顾问来靠近了,他们可能都识趣地知道我这个人,挺怪的。
如果从健身广义来说,凡对身体有利的健康行为,都叫健身。那我,可能还算是一个认真的健身者吧。
曾经,我是朋友圈里暴走狂人。那一年混迹美食圈,饕餮之下,人也急剧膨胀。看到一个朋友加入一个暴走群后,从小胖子变得清俊,我立刻有了目标,见贤思齐,也把自己的车子搁下,开始代步工具为双腿的日常。
差不多五六年吧,每天十公里左右的步行,是我的最低目标。即使是节假日回父母家,也一样戴着耳机出门,过年也不例外。那个时候,朋友圈微信步数常常被我霸占首页,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午八点多就过了万步?确实,我早上从卫岗走到银泰城,可不就差不多一万步左右了。
那时候去哪都是安步当车,从卫岗到北一环,从万象城到卫岗,从奥体到卫岗,从卫岗到1912,单程需要一小时以上,但是,这些路线,我随便走,走过好多好多次。甚至晚上九点多从万象城吃好饭,还是选择走路回家。
那些独自的时光,现在想来真的很美好,走路的时候,我听了很多好节目,叶嘉莹的讲座,奇葩说第一季,边走边听的音频,边听边笑,估计走过路过我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人笑得像个傻子。
现在一直打羽毛球,这一两年来,认识的朋友都说我真的瘦了好多,体态也优美了不少。而且在打球中,也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打球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我在努力突破的,不止是技术的界限,更是对人生疆域的扩展,收获多多,每每思之,都觉庆幸感恩。
健身这件事,从名字上看阳春白雪,但落到实际,是可以很家常的,可以暴走,可以游泳,可以各种球类,每个人都还是有必要去有意识的强壮体魄,保护好这具肉身。肉身在,灵魂才有可栖息之地呀。
对撸铁上瘾很快乐
◎张小爬
我算不上健身达人,大概算个“半吊子”吧。练得疯狂时恨不得每天都钻进健身房,偷懒时也能一年半载不摸器械。拿着“孩子上小学了,下班就得赶回家辅导作业”的借口,心里很抓毛,身体却很诚实地“躺平”。健身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想想曾经我也能顶着夏日烈阳、牺牲午休时间,不知疲倦地往返地铁去健身房锻炼,再看看现在,唏嘘不已。
回首我的健身之路,还得追溯到刚上班那会,那时记者站的工作轻松、时间自由,单位旁边有家知名健身房,为了打发时间去办了张卡,跑步不行的我发现动感单车是个不错的选择,跟着音乐一节课嗨下来暴汗的感觉不要太爽!下了单车再去练堂瑜伽课,嗯,彻底放松了。自此,单车+瑜伽,成了我去健身房的标配。后来换了工作,新单位对面也健身房,但是环境对比之前的店却是天壤之别,慢慢地健身卡也就搁置了。
后来结婚生子,没有刻意减肥,可能是母乳喂养消耗大,生完孩子一年后,我的体重回到了生孩子前,但总觉得状态不对。一次和邻居一起带娃遛弯,碰到对面小区新开的健身房正在做预售,毫不犹豫地办了卡成为初始会员,意外地开启了我的撸铁之路。
相比较年少时一门心思想减肥、瘦个10斤,年龄大了更注重的是身体健康,也更科学地了解到肌肉的好处。买了几十节私教课后,我很认真地跟着教练学习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方法,也算得上是个好学员,不矫情不怕累,私教上完了,我也“出师”了。自顾自地可以自己练了,扎进一堆男会员的器械区里,先撸上一个小时铁,再去跑步机或椭圆仪上走个半个小时,最后去私教区拉个伸,一套流程下来,已是驾轻就熟。
那段时间,我对撸铁很是上瘾,也很享受肌肉的刺激感。最疯狂时,一周除掉周末,几乎每天都泡在健身房里,会提前制定好一周的锻炼计划:周一练肩背,周二臀腿,周三胸手臂,周四有氧+核心,周五加练臀腿。每天晚上可以不看剧,但一定要刷刷健身公号的文章,看着肌肉感的美好身材是享受,也是动力。会收藏新的锻炼方法,也热衷于购买一些装备,衣服鞋子自然不用说,还有什么健身球、拉力带、拉力绳、健身壶,光哑铃就买了3种重量……2020年初,因为疫情,健身房闭馆一段时间,我就利用家里的装备进行轻重量的阻力训练,也会跟着跳跳帕梅拉,加上没有外卖、奶茶的诱惑,控制饮食,吃优质的蛋白质,体重一度减了有小10斤。只可惜我是个管不住嘴的人,后来正常上班、美食重回,体重也慢慢地回到常年不变的56公斤。
在健身这条路上,一条公认最重要的事,就是坚持!就算你有再厉害的训练技术,再牛的教练,不坚持也没用。自打去年小孩上了小学,每天下班就得赶回家带孩子写作业,我就再也没去健身房系统锻炼了。前几天,心血来潮想做几个跪姿俯卧撑,从前轻轻松松一组20个,能来个10组不成问题。现在哆哆嗦嗦10个就是极限,感慨真是大不如前了。哎,看来是时候要重拾我的健身大业了。
我把“铁人三项”分开耍
◎远蜀黍
因为疫情,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对健身的追求也多了起来。同样因为疫情,当健身房、游泳馆、羽毛球馆等场所关闭的时候,因地制宜的居家健身、佛系健身等也成为一种趋势。
前段时间,本城包括健身房、电影院、KTV等在内的人员密集公共文娱场所暂时关闭了二十来天。对于平时习惯在健身房打卡的我来说,还是略有影响的。除了包括bodycombat、动感单车等在内的团操课无法参与,游泳池、跑步机等也无法使用……比较幸运的是,我一直都是把“铁人三项分开耍”的,只要天气允许(不下雨的情况下),基本上能保证每日一练,或跑步10000米起,或骑车20公里起,或游泳(野游)1小时。
对于“铁人三项分开耍”这个梗,最早能追溯到2012年。当时住的地方没有健身房,手边也没啥合适的健身器材,我就从最简单也最容易操作的跑步开始。先是学校操场上的400米跑道,慢慢拓展到周边车流量较小的道路。在持续了几个月后,突然心血来潮上了一个10公里,就被小伙伴捧成了“万米大神”(PS:印象颇深,脑海中瞬时浮现了“东方神鹿”王军霞的身影)。
2015年,曾一起去江西武功山露营的小伙伴发来邀请——首届“三十岗乡村半程越野马拉松”。此前从未一次性跑步超过15公里的我,就这么被赶鸭子上架了。5月中旬,虽然野外有点微风,但也吹散不了头顶上太阳的炙热……在亲眼看到有几个选手途中中暑昏倒后,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健身运动背后潜藏的危险。“量力而行,佛系健身”也成了自己的健身座右铭。
在刷了几次半程马拉松后,2017年,我终于向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发起了挑战。揣上早已准备好的运动型饮料、盐丸、能量棒等,就跟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第一次跑全马,我没有给自己设定太多要求,只求能完赛即可。不过,在跑完半程的时候,运动软件提示我突破了以往的半马成绩。简单计算后,发现如果能以同样速度继续,应该可以在4小时内完赛,于是加快了脚步。最终,“全马小白”实现3个多小时完赛。
也是在同一时期,开自行车店的小伙伴给我安利了一款自行车,周末遛三十岗、三河古镇、滨湖湿地公园、肥东爱情隧道等地就成为常态。在打卡环巢湖、环太平湖、环千岛湖骑行后,2017年的圣诞节期间,我又和小伙伴组队打卡了环海南岛。6天,777公里,途中不止一次想过“躺下,原地晒太阳吹海风看海浪”,最终为舍不得退掉的节假日高价机票折腰,踉踉跄跄地完成了环岛骑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环青海湖骑行,高海拔地区骑行、连续“绝望坡”考验……特别是偶遇了龙卷风,还在一天之内被冰雹砸四次,也算是人生圆满了。
2017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这一年我还顺带把蛙泳升级成了自由泳。自此,有些膨胀的我便和小伙伴相约,来一场说干就干的“铁人三项”。然而,5年时间过去了,游泳、跑步、骑车(在健身房里换成动感单车)一直是我在健身房里雷打不动的“三件套”项目,却始终未能合体。在“铁人三项分开耍”的梗之外,健身教练们又给我送了“战五渣”的头衔。
算了,量力而行,佛系健身,说不定未来某一天“打小怪升级”就有惊喜呢。
与肉身较劲
◎米肖
年过六旬的叶倩文重出江湖,气质惊艳,丝毫不显老态。她最大的加分项体现在匀称紧致的身材上,一切拜她持之以恒的健身所致。
短暂的运动,可使身体分泌多巴胺令人小愉悦,倘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动,身体则连续不断分泌内啡肽。后者才是最高级的快乐刺激,令人积极乐观向上,久而久之,不论什么年龄段,随时散发蓬勃朝气,宛如叶倩文那样浑身是光。
前阵,好久未见的前同事见面第一句:你胖了!我还死鸭子嘴硬:那是我们多日不见的关系。后来,碰见另一同事,心直口快的她冲口而出:你胖了不少欸,整个人都塌下来了。是当了陌生人的面,脆弱的我深感尊严受损。
所谓胖,不就是好吃懒做的代名词吗?向来自律且不惮于吃苦的我,这几年到底怎么了呢?
我也曾有过作为一枚运动达人的辉煌往昔,这要追溯到五六年前了。曾暴走坏了N双运动鞋,每日早晚坚持两三小时运动量,晴雨不辍,寒暑不歇,尤其到了周末,早早起床,一走走到匡河边,简直停不下来,一直于河畔树林步道间循环往复,九点才肯回家,十公里不在话下。甚至下雨,也要撑伞狂走。运动的人是有肌肉记忆的,一旦停止一天,整个人似乎哪里不对劲,全身骨头无以安放。甚至出差在外,我都坚持走够两小时——仿佛壮志未酬的一桩伟业在道路尽头等我。
原以为接下来的后半生,都这样走下去的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坚持运动三四年的我,右膝突然拉起警报——先是疼痛,后水肿。一瘸一拐的我遍访名医,扎针灸,按摩,药敷……所出不菲。到末了,医生冷酷宣判,我这只膝盖以后与暴走无缘了。
一个连续运动三四年的人忽然被宣判静止,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又何以不胖呢?
然而,谁愿意束手就擒甘做命运的奴隶?又陆续买回呼啦圈、两公斤重的小哑铃,且时刻告诫自己:能站着,决不坐着;能漫步,决不瘫于沙发……可是,世间没有得偿所愿的圆满。我的身体记忆太过流连暴走这一户外运动了——曾经的我深深受益于这一运动,且将此运动热情推荐给过好几位友人,并搬出科学家理论:任何一项运动,但凡坚持21日,身体必有惯性记忆,若哪一日不去执行,骨头都痒。可惜,她们总是为联想中的枯燥所打败,没有一个坚持21天便半途而废了。
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呼啦圈不知所踪,小哑铃偶尔举举,总归不对付。有一阵我选择跳操,借助一种韧性极强的伸缩工具,双手拽拉伸向后脑勺处,忽左忽右,随着节律双足交叉,可连续完成五十组动作,气喘吁吁,汗水频出。一日一次,连续数日,可惜未见颈椎松弛些,慢慢地,跳操也变得可有可无起来了。
这些运动何以抵不上我的暴走那么有趣?无非环境不同罢了。看来,我还是热爱大自然。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四周景色皆不同,有风声可听,有云可看……置身自然之中,一颗心不再急躁,慢慢变得平和,年深月久,便有了心气。
心气是个很玄的东西,一般人看不见。我确乎在三四年的暴走慢跑生涯中培养出了“心气”,做一切事游刃有余,不比当下,总是打不起精神,整个人颇为颓唐。
但我尚未彻底放弃自己,最近又开发出一些健身小技——每一顿晚餐结束,不论多么困倦,也要凭借意志力将自己从沙发上一把拎起,去小区漫步,然后将小区的健身器材逐个温习一遍,荡腿,旋转双膊,活动腰身,举杠铃,最后借助另一器材,双臂向上,将自己整个体重托举起来——夜色粘稠,几无星月,我以毕生之力托起自己的肉身,期待它蜜蜂一样轻盈,然后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