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农人”擦亮农业“徽字号”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2-06-10 09:22:55

在合肥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碌的“新农人”,正用汗水和智慧,播种着乡村振兴梦。近年来,合肥着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催生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提高“徽字号”品牌竞争力,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QQ截图20220610092623

另辟蹊径

活体“盆菜”成新贵

沿合肥市杨岗路往西南方向驶去,一整排透明蔬菜大棚跃然眼前,这里是安徽规模最大的有机盆菜生产基地——刘一盆蔬果种植基地。行至大棚外围沟渠旁,废水经由排水口从棚内排放至此,渠内金鱼成队游弋,成了刘一盆蔬菜无化肥、无农残的最好证明。近两年,凭借着“安全、新鲜、原味的绿色健康蔬菜”招牌,刘一盆已然成为合肥市酒店、餐饮品牌的“座上宾”。

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成长为富含营养价值的蔬菜。这其中,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湿度,每一项都不可或缺。土壤是蔬菜生长的温床,而刘一盆创始人、安徽芸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却打破这一固式,直接采用无土基质栽培。记者了解到,当地土壤经过常年、反复种植,满足村民自家食用尚可,在大规模种植面前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此种情况,多数人解题思路在于如何改善本地土壤,使其更加适合种植,而刘一盆一招“李代桃僵”直截了当解决问题。

无土基质,看起来和普通土壤并无不同,其中却“暗藏玄机”。刘勇介绍,“基质经过椰糠、草炭土等进行混合,科学配比成刘一盆的“独家配方”。有了充足的营养,就要考虑如何让营养均衡供给给盆内蔬菜——“种子线”是刘一盆的另一“玄机”。

“看这边刚刚发芽的蔬菜幼苗,是不是非常整齐?”沿着刘勇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蔬菜在盆内的行距和列距都是一样的,将基质轻轻拨开,一整条种子线跃然眼前。和传统播种相比,通过种子编织机将蔬菜种子定量定距编织进种子线内,再将种子线埋入基质,更为高效节约。种子数量、间距的相同,就保证了每一株蔬菜可以均衡吸收基质所含的营养,此外,盆菜这种“网格化”的栽培方式避免了传统菜地杂草丛生、病虫害蔓延等问题。

为让蔬菜生长的每个环节都“尽在掌握”,刘一盆引进现代农业物联网系统,对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潮汐技术”每天定时定量给盆栽底部供水,确保蔬菜生长恒温恒湿、水肥充足。

这些暗藏的“玄机”,不仅让朴实传统的蔬菜种植变得科技感十足,也成为刘一盆月供量20万斤、年产值超千万的强力引擎。

以往,刘一盆发货渠道主打酒店餐饮,今年4月,在庐阳区商务局积极推动下,刘一盆绿色盆栽蔬菜成功入驻大润发、生鲜传奇合肥多个门店,借助线下门店的强大地域网,打开多渠道供货方式,将可观可赏又营养健康的绿色有机盆菜送进千家万户。

“囤菜的最高境界就是种菜,刘一盆的‘自家种植活体有机菜’连盆一起买,再也不用担心疫情发生家里没菜了。”家住庐阳区的张女士说道。与此同时,刘一盆逐步拉开社区团购的帷幕,多维度拓宽渠道,开辟市场。

时间倒转回2019年,彼时的刘勇只是打算在大杨镇岗西村开辟家庭农场,一次考察改变了他的想法。“疫情前,我们组织辖区部分农业企业前往南方先发地区进行考察,带领企业开阔视野、交流经验。”区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资金扶持的基础上,更希望“授企以渔”,让企业在政府指导下探寻更加理想的发展路径。

此次考察,刘勇斩获了刘一盆的发展路径,三年时间,他将235.6亩的土地打造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有机盆菜生产基地。谈及下一步规划,刘勇思路清晰、信心满怀,“希望在阳台一体化种植上有所发展,培育西瓜、草莓、蔬果类盆栽,市民可引种到自家阳台种植,边观赏边采摘。”

QQ截图20220610092631

引种扩种

“农”墨重彩土生金

“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兆和源家庭农场樱桃红绽,娇小玲珑,缀满枝头。吃一颗刚采摘的樱桃,丰沛的汁水瞬间溢满整个口腔,满嘴甜香。

坐落于长丰县陶楼镇石集社区的兆和源家庭农场种植了500余亩的樱桃林,涵盖美早、早大果、艳阳、黄蜜等八个优质品种。2014年,刘正回到家乡,在政府鼓励回乡创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下,创立了兆和源家庭农场。在多方努力下,刘正的农场年年丰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目前,兆和源农场结合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樱桃种植产业。目前,农场已建设上万平米的果树大棚,保证樱桃果实抢先上市;田间树下,安装了最新的滴灌装置,科学高效进行果树培育工作,保障其健康生长。

今年“五一”乡村旅游火热。在合肥长丰县义井镇杜岗村返乡创业“新农人”孟祥选的家庭农场里,成功引种的桑葚果实挂满了枝头,成串成簇,一些慕名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正在田间忙着采摘香桑葚果,充满了喜悦。

“桑葚本小利大,投入小见效快。前几年试种时只有七八亩地,现在已扩大到20亩左右,品种也从当初的‘无核大十’单一品种,现在已经增加了‘奶油桑葚’‘台湾长桑’等新品种,前来采摘的游客也是年年在增加。” 孟祥选介绍说。

作为主打品种,孟祥选栽植的“无核大十”桑葚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等,是集食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非经济型树种,每年从4月下旬开始成熟上市,一直可采摘到5月底,亩均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

这两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减少,但是孟祥选栽植的桑葚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今年桑葚成熟上市后,肥硕紫黑的桑葚果带着芳香的甜美,吸引着众多游客穿梭于桑葚树丛中,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体验乡村采摘游玩的乐趣。一些游客高兴地表示:“现在来这里游玩,又有果子采摘,特别是这里的桑葚果个头大,十分香甜,感觉真的很好。”

“今年桑葚果丰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着力做好销售工作,一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园区现场采摘,二是主动出击,在省城合肥对接团购,每二三天送货一次。”孟祥选说,“考虑到产业长期发展,这两年加工桑葚酒,还购买了烘干设备,加工桑葚干,走电商销售之路。”

早在2012年,返乡创业的孟祥选在杜岗村流转土地建成大棚葡萄种植园,发展葡萄产业并取得成功,2014年发起成立长丰县家乡情葡萄种植合作社,连续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葡萄采摘节,叫响了“杜岗葡萄”品牌。

面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孟祥选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前行,一番努力,实现桑葚引种成功,在葡萄上市之前有了桑葚应景市场,吸引了游客,成为杜岗村的新亮点。

“孟祥选是我们杜岗村涌现出的返乡创业典型之一。作为一名‘新农人’,十年来,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村几乎家家都种植了葡萄、桑葚、瓜蒌等特色农业,以产业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杜岗村充满了希望。现在,我们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现代农业示范村、乡村振兴先行村。”义井镇杜岗村党支部书记孟云如是说。

(通讯员 何晓珺 杨维礼 刘雨琴 王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