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合肥网讯 表面“爱老”实则“爱钱”,表面发展“老龄产业”实则紧盯“老年人的钱包”。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了江苏爱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系列公司(以下简称“爱晚系”公司)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幌子进行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
根据通报,2012年底以来,曹某铭先后设立多家“爱晚系”公司,系列公司在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艺术品投资等“老龄产业”为幌子,向不特定社会公众特别是老年人进行虚假宣传,夸大经营规模、投资价值,并许诺给付年化收益率8%-36%的高额回报。截至2018年4月,“爱晚系”公司累计向11万余人吸收资金人民币132.07亿余元。
为骗取参与投资的老年人的信任,曹某铭和“爱晚系”公司可谓煞费苦心:免费发放鸡蛋、米、油等生活用品;组织老年人参加老龄健康、老龄金融讲座;组织老年人参观、试住所谓“养老社区”;签订所谓“居家服务合同”、“艺术品交易合同”等等。这些手段不可谓套路不深。
养老非法集资套路深,识别融资资质是根本。非法集资常常伴随着高利诱惑,让老年人忽视了对融资主体资质的识别。非法集资主要打击的行为是:非法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回报。募集资金,无论是发行股票、债券、彩票还是投资基金证券,都需要融资主体具备相应的融资资质,即金融业务许可。单纯的工商注册登记不足以证明融资主体的合法性,此外,信息咨询不代表可以直接吸收资金进行投资理财。老年人在进行投资时,更要注意识别。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提醒广大老年人朋友:关注融资主体业务资质,不受小恩小惠、高息高利诱惑,选择正规企业办理业务,远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