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市一家蔬菜粮油店店主的7斤芹菜,被抽查一项指标超标,被市场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罚了整整6.6万元。
这一高昂的罚款金额直接挑战了普通老百姓的朴素观念。一共就7斤芹菜,2斤用于抽查,剩下5斤一共卖了20块钱,买个盒饭都不够,结果被罚了六万六。用店主的话来说:“我也接受(处罚),但是不要一下子把人罚死,你说我得卖多少吨芹菜,才能挣回来那六万六?”
这种叩问特别真实,也特别戳人。城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该面对这种叩问,而不是把自己藏在各种法规条文里,自我催眠,假装看不到,还自说自话,觉得自己照章办事、很有逻辑。
其实,只要是真实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都会有天然的同理心。同样,一个在社会中真实生活的执法者,一定会注意到5斤芹菜和6.6万元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个冲突如此明显,以至于根本无需任何知识储备、行业经验,就能轻易察觉出其中的荒谬。
再不济,如果执法者能够愿意俯身听一听粮油店主的诉苦和求情,相信也能够思考和警觉:“这样罚会不会不太合适?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可惜的是,鸿沟被忽视了,因为漠视“人”而导致的失衡出现了。
调查显示:2021年以来,该局对小微市场主体罚款超过5万元的食品安全案件有21起,案值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罚款数额与违法所得的比例达到100倍至200倍,个别案件超过3000倍。
如此强大的执法“力度”背后,被看到的却是执法者的简单粗暴和毫无同理心,是在法规条文包裹下的“装睡”,是一种懒政和怠政。
在新闻视频中,一名国务院督察组成员向当地市监部门发问:“你说这几十块钱的一个案值,罚他几万块钱,过罚相当不相当?”榆林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延艳东答道:“不相当。”一问一答之间,是非清晰明了。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六万六不只是行政处罚的一个数字,它也是一个个体户一年的收入和一个家庭的支撑;同时,这也不只是一件发生在农贸市场的小事情。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从门口提供早餐的包子店到地铁口的鸡蛋灌饼店主,从Tony老师的理发店到隔壁老张开的小超市,他们的生存状况,决定了疫情下整个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