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老师丁海燕:用爱为“折翼天使”打开希望之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解丹丹 分享到 2022-09-02 17:27:23

24年前,时年20岁的丁海燕从肥西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进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任教。从迷茫到独当一面,丁海燕在“无声世界”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多彩阳光。在他们心里,丁海燕不仅是老师,更是亲人。

投身“无声世界” 为特教孩子筑梦

刚参加工作时,丁海燕其实只想做一名普通教师。到了工作岗位上,她才真正理解特教的“特”——眼前的孩子不仅听不到、说不出,有的甚至还伴有其他障碍。

刚开始,丁海燕的很多努力犹如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但是她没有气馁。为了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她和学生一起吃、一起玩,心贴心地沟通、交流。天冷了提醒添衣,不开心了上前劝慰,带孩子洗澡,帮孩子剪头发剪指甲,像妈妈一样每件事亲力亲为。

丁海燕说,自己曾在日记里写下承诺:“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被深深地震撼着,感叹造物主的不公。都说花是芬芳的、果是珍贵的,但我愿做绿叶,为耳聋学生敷上一片绿荫,为一个个寂寞的身影架起遮风挡雨的小屋……”从事特殊教育的二十四年间,她始终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践行自己当初的诺言。

2022年,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周末回家计划不得不取消。“这个时候不回家,孩子们心里就觉得焦虑很不安,他们其实是对爸爸妈妈爱的需求变强烈。”考虑到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心里不稳定,丁海燕想了很多办法。“我增加了对他们的关注和陪伴,让他们知道校园里是最安全的,这种方式是对他们和家人最好的保护,疫情结束他们就很快可以回家。”丁海燕说,这也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很想念他们,并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微信视频和父母联系,听父母的声音、近况,感受父母想念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父母的担心和思念。增加了孩子的游戏、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充实起来,减少胡思乱想的时间……”

24年坚守 勇当特教领头雁

“我带了三届的学生,每届学生都是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九年级毕业。”丁海燕说,参加工作时,没有想到班主任工作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成长和收获。

丁海燕所带的第一届班级就获得蚌埠市文明礼仪示范班称号。孩子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奖项不下百个,全班多人获得市级三好学生称号,班级还获得安徽省先进班集体的称号。毕业时,10个学生考上了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聋人高中,打破了建校60多年的升学纪录。

2015年,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次年又成立了劳模工作室。“我的角色进行了调整和转变,我不仅要带好自己的班,要做好自己的班级工作,还要成为其他班主任的领头人,要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回想自己刚工作时的“囧境”,再看着学校里的年轻教师,丁海燕有了很多新的好想法。

“爱一个孩子是最基本的要求。”六年里,一批批新老师进入她的工作室学习。“我们收获了很多成果,年轻的老师在这里获得了成长,现在他们一提到是我工作室的老师都感到非常骄傲。”丁海燕说,他们最由衷的感受就是这里让他们获得了成长,真正学会如何带好孩子。

为了帮青年教师备课,丁海燕经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她先后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主持市级课题2个;共同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各一本和1套(10本)班主任研修成果集,摸索出具有蚌埠特色的特教方案。

传道授业 为“折翼天使”打开希望之门

丁海燕的第一届学生在2008年毕业后,一直和她保持着联系。“每一年春节过年,我必须有一天留出来,那一天就是我们的大聚会。”丁海燕说,现在看到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很欣慰。

多年来,丁海燕用热忱诠释真爱,用平凡书写着伟大,为特殊儿童们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折翼天使”打开希望之门。“孩子家长们已经慢慢地不再喊我丁老师,我们现在按兄弟姐妹相称了,家长也说,丁老师这种关系我们要跟你维持一辈子,到老了,我们还要在一块这样携手。”

“我的同学中不少都转行了,我当年也有进入普通学校任教的机会。但是想来想去,孩子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孩子们。”

丁海燕说,特教老师可能体会不到普通教师“桃李遍天下”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付出。但是20多年来,看着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自食其力,从事广告设计、软件开发,还有的回到母校任教,还有的建立了工作室从事服务听障人群的公益事业,丁海燕都发自内心地高兴。她说,不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孩子能够独立自强,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常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