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最爱这个角落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2-09-19 15:32:34

◎每个人,一定都有一个最爱的角落。

◎它可能在家里,可能在某条街巷,可能在某个咖啡馆,或者在某个公园。在郁闷或者焦虑的时候,你会在这个角落里慢慢放空自己,汲取人生的能量。

◎无论在心里还是在现实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角落。

QQ截图20220919152713.png

最爱书房

◎张帮俊

对于爱读书或喜欢写文章的人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是最好不过了。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书房,还特别给书房起了个与众不同的雅号,由此可见,人家对书房的喜爱程度。

小的时候,由于居住条件有限,一家五口人蜗居在十几平米“鸽子笼”似的房子里,你能想象其拥挤的程度。不过,父亲还是在捉襟见肘的空间里,利用过道给我弄了个微书房。一张小床,一张小书桌,一把小椅子。可以说,全是一个小字。书桌的那面墙上,做了个小书架,能放上十几本书。就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我开始了读书写字的学生时代。小书房当然有它的尴尬,同学来家玩,见到我这么小的书房,都惊讶不已。没有空闲的地方给他们坐,只能坐在小床上了。那时,就有个梦想,长大之后,一定要有个大书房。

书房虽小,可是我很喜欢。干净的床单,柔软的枕头,看书累了,便可以躺在床上安逸地休息会。床头上贴着我最喜爱的足球明星“罗纳尔多”的海报。书架上摆放着《四大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中外名著。床脚那片墙上贴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字画。可以说,书房洋溢着青春与书香味。书桌的抽屉里藏着属于我的青春秘密,柔和的台灯下映照着我苦读的身影。小木窗推开,就能吹进来凉爽的风,夜深人静时,月光柔和从窗外照进来,是那样的寂静。小书房陪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也见证了我的成长。那年,旧房拆迁时,我呆在小书房里,不禁伤感落泪,时间长了,有感情了嘛!

工作几年后,有了一定的积蓄,也找到了爱人,便买房结婚。跑了许多楼盘,看了很多不同的房型。女朋友问我,对新房有什么要求。我笑着说:“我要求不高,有一个十平米左右的书房,能照进温暖的阳光就可以了。”最终,新房里,一间十几平米,向南的房间成为我的书房。我亲自操刀设计,一面墙全做成书柜,我喜欢的书就可以尽情展示了,也有了它们喜爱的栖身之所。书桌上放着一台新电脑,毕竟,现在都是无纸化电子投稿了。书房里,还是放着一张床,只不过,比儿时小书房里的床要大,我还是喜欢躺床看书的感觉。房间里多了个长沙发,一个茶几。这样朋友来了,可以喝茶聊天。墙上的挂画变成了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可能,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喜爱。

爱书的朋友来家玩,最喜欢的还是到书房。因为,这里有书香味,文化气息。就连隔壁的大爷,都对我那一墙书感兴趣,他说,像图书馆一角,可以尽情地翻阅,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有朋友问我,你也给书房起个名称。我笑道:“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就行了。”我喜欢倚靠在书柜旁慢慢地翻阅自己喜欢的书,喜欢听着喜欢的音乐在键盘上敲打文字,喜欢看着绿色盆景养神。可以这样说,在书房里,做什么事都能感到怡然自得。

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宽敞,书房的变化让人经历了从少年到青年。我很幸福,书房岁月里过自己的春夏秋冬,在书香中享受精神生活的愉悦。

QQ截图20220919152719.png

我的后花园

◎米肖

距家百余米,有一荒坡,四季风物相异,成了我散步的固定场域。久居都市高楼,人慢慢地丢失了地气,活得乏力。日日黄昏,去荒坡徜徉一阵,浸染于无边草花的芳香之中,仿佛得益于天地自然的无声滋养。

坡下有一片沟渠。刚脱下冬衣,微雪在春寒料峭中消融,芦苇浅绿的芽早早自泥中钻出。春分前后,当无数水杉树冠笼上一层绿烟,香蒲长得一拃长了;当千屈菜舒展起巨大的叶片,咫尺之地的野芹,丛丛簇簇,早已葳蕤一片……走累了,坐在沟边,随手掐一秆野芹于鼻前闻嗅它独特的药香气……一坐坐至晚霞满天,春月渐出,方才回家。

每年春天,坐在荒坡上,静静感受着地气的萌动,耳畔有风声,也有鸟雀喧喧……上午坐在草地上晒太阳,简直不想回家做饭。人与自然共处久了,可自成宇宙,不再孤独。

最美当是春暮夏初之际,所有的植物呈现出一年中最为蓬勃的绿意。当野豌豆的紫花落尽,野芫荽的白花可以贯穿整个长夏。遍地马鞭草,肥而多汁,拽一根,捋去叶子,直接放进嘴里,像童年那样咀嚼,一股甜瞬间弥漫整个口腔。

刚过去的夏天,高温盘旋不去,纵然太阳落山了,户外也是35度的高温,人走在小区,余焰扑脸,但只要一脚踏入荒坡草地,一霎时暑气顿消。真是庆幸有这一片荒坡,一年蓬、野芫荽举着小白花在风里晃,远望,铺了一层细雪,蝉在水杉树上嘶鸣……我坚持一直走到天黑。夏天黄昏的云,浓淡相宜,似浮雕,又像镂雕,变幻万千,到末了夜色昏暝,只剩下铅灰的云,一坨坨杵在天上,四下无风,几粒星星生生灭灭。就这样过了一夜又一夜,心上仿佛是凉的——好比山居,于遍布浓荫的浅溪旁静坐,听师父讲经,顺便吃点粗茶淡饭。总是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夏日黄昏,吃完晚饭粥,洗了澡,把家里大小三四张竹榻抬到院子里,清水冲洗一遍,擦擦干,一屁股坐上去,冰溲溲,四周凉风习习一一我们小孩子的颈子上,永远散发着痱子粉的香气,淡淡复浅浅。太阳落山,黑夜一点一点来临,银河一直亮在头顶……每每忆及,感甚幸甚。

去年冬天,有一阵,一直为糟糕的睡眠所困扰,清晨起床,浑身没有哪一根骨头不是酸痛着,双眼胀涩,情绪大坏……纵然如此,也要忍耐着去私人商超买点菜,以便维持一日三餐。一次,当我拎着一块肉、一斤黄豆芽,自超市出,忽然不想回家,下意识绕道荒坡,坐在寒风中的一棵柳树下,把黄豆芽拿出,一点一点择去根须……三四只小麻雀不知从哪棵树下俯冲而下,落在离我一两米处,徘徊不前,急得跳脚的样子,忽而唧唧唧地叫,一直不敢靠近。它们大约是看上了我择下的豆芽根吧。旋即抓起一把,撒过去,它们点头如捣蒜,啄食得欢畅。这眼前的生灵,这脚下的枯草,这枯桩一般的秃柳、白杨……这所有的一切,望得久了,竟然奇迹诞生——双眼消了胀涩,浑身不再疼痛。自然当真治愈人。

如此,整个冬天,但凡睡眠差强人意,总是不忘去荒坡坐坐,接接地气,终于恢复点人气。

十余年来,对于这一爿后花园,渐渐生了依赖。

转眼,一年白露忽成秋。习惯早起的我,不愿在小区转悠,径直往荒坡去。植物繁茂之地,天生有一股村气。这村气里涵容着露水的清气、枯草的甜气,殊为洗心。怎么讲?我蹲在一簇鸭拓草前,静静看那宝石蓝的小花,在秋风中耸动,看得久了,心中有了远意,眼前开阔起来了——凌晨的天蓝得真挚,一坨絮状云瞬间聚集,如巨鲸游弋大海。

时间过得向来快——沟渠钓虾的初夏热闹,仿佛就在昨日,转眼,一夜秋风紧,香蒲快要结出棒子了。待到隆冬大雪之际,荒坡便成了我们整个小区孩子的嘉年华之地——集体出动前往荒坡滑雪。年年如此。

今年,不曾出过一次远门,荒坡成了我唯一的度假之地,久而久之,恍若成了精神避难所,自青草初生,到满目枯黄,是一年一度的珍重,仿佛熟悉,也有不同。

QQ截图20220919152958.png

谁不是囿于市井而心向山海

◎燕尾蝶

这个夏天很沮丧,前所未有的高温下,每天浇水两到三次,把自己晒得像个黑炭,依然死了十多盆精心养护的花:一盆高山杜鹃、一盆竹节海棠、一盆彩虹月季、一盆矾根、两盆西洋杜鹃、三盆天竺葵、六盆长寿花……,突然多出来好多花盆。这里面最心疼的是高山杜鹃和竹节海棠,它们跟了我好几年了,从小苗苗养起,一个怕热,一个怕冷,就像养一个娃,几年来精心伺候,到底,还是在这个夏天永别了。

可能是基因里自带的,也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能自由养花的梦想。曾经在阳台养过几盆月季,无奈,这种花适合四面通风、阳光普照的环境,阳台里面做不到,最后都是以得白粉病而告终。2016年,在征得顶楼邻居同意的情况下,我开始了楼顶养花的历程,如此算来,到今年已经六年了。六年来,这个养花的角落是我去过最多的地方,尤其这几年因为疫情,出行变得不那么容易,有它陪伴着我,在四季更迭中看花开花落,观日落月升,禁足的日子也不觉得枯燥了。

楼顶养花是辛苦的,所需的材料得人工搬运上去。当爱好变成一种热爱甚至痴迷的时候,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的发展,想要在周边取一些泥土种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前几年小区对面修整公园,多出来好多土,每天下班后,我一趟趟地将园林土运上楼顶,剔除石子和杂质后暴晒消毒,否则里面的细菌和虫卵会繁殖。晒好的土拌上农家肥密封发酵半年以上再使用,这样即使是黄泥巴也会变成黑土,是养花最好的基质,市场上卖的营养土只能搭配使用,和自己培养的营养土没法比。为了将养花的这个角落打造得整洁、美观,从最初花盆全部放在地面养花,发展到如今阶梯式的花架,我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添置材料。几年下来,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体力和心思,这个养花的角落越来越规整,花也越长越好,常常有摄影爱好者来取景。

我是个很宅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养花和必要的出门,我会很多天都不下楼。前几年,我也尝试过扩大社交圈,去结交一些与以往类型不同的朋友,最终,我发现,与气场不同的人(无关对错)交往是一件很费劲的事,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强迫自己去适应一些不认同的人和事,这样的无效社交只会消耗自己,终究我还是选择了放弃。而面对那些花儿时,我可以完全放松下来,以呵护孩子的心情对待它们,观察它们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让它们以最自在的状态长出一世繁华。

春天,是月季花最美的时候,花大色艳,二十多盆不同品种的月季让我每天都很享受;夏天的荷花、太阳花、木槿、佛桑,不惧高温,坚强地开放着;三角梅在秋天时最灿烂,中国红、云南紫、漳红缨、绿樱、塔紫、加州黄金、绿叶橙、重瓣红、西施怡景……,品种多到数不过来。我像小时候攒糖纸一样,不停地积攒着不同品种,每一个品种开花都带给我无比的喜悦;冬天,那几盆带有温情的迎春花是我的最爱,它们来自齐鲁大地,来自父亲的故乡,凌寒独自开,是隆冬时节真正的勇士。这样的养花角落,几年来滋润着我、治愈着我,每当碰见烦心的事情,看看那些花,就觉得什么都不值得纠结了。

大多数人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事物、地方和爱好让自己向往,有可能因为环境、条件限制不能实现,但你从来不会放弃,会经常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想到它。那些事物、那些地方和那些爱好,其中一定内含一些元素契合了我们的精神需求,才会让我们如此热爱。这些元素能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健康、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就像我痴迷的养花爱好,它符合我的生存原则,简单、安静、独处、感受生命的美好。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囿于市井而心向山海?那个藏在心中某个角落的你,才是你最爱的自己,也是最真实的自己。在那里,你会和内心的自己坦诚对话,在那里,你可以卸下所有的面具。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想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活得更真实。

QQ截图20220919152725.png

在文字间容身

◎南窗纸冷

今年,我陷入了低谷,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还导致了失眠。失眠,如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去问问身边的中年人,睡眠良好的其实并不多。但睡眠损失造成的创伤是日积月累的。在连续两三个月状态很不好之后,我开始求诸于医院。医院去了好几家,遇见的医生也很好,替我做了检查,也很正常。但终究不解决什么问题。

今年恰好遇到了酷暑,哪怕到了晚上九十点钟,温度依旧在35度以上徘徊。炽热的天气加重了心理的焦躁感,且难以去到户外。偶然有一天我走到小区最喜欢的一棵桃花树前,如受暴击——这棵树在这里生长了多年,春日里,绿叶粉花,有业主在树枝上系了两个红灯笼,极是可喜。到花尽了,结了小小的毛桃。开始只如小拇指那么大,后来慢慢长大。我带孩子来看了,孩子很欣喜,每天傍晚都要来看一眼,看一眼……看它究竟几时成熟?六月里,市场上桃子上市了。我们试着摘下一个尝尝,好酸!一直到了七月底,眼见桃子是长成了,捏一捏,有点软,桃香四溢。我们摘了十余个回家去。吃也是可以吃得的,只是略有些苦。不料,时隔一月再去,只见偌大一棵桃树,枝条焦黑,其叶落尽,树皮上有些熬出的桃胶,眼见是不活了!

年岁长了,人容易伤感,看新闻也容易落泪。看一棵花一棵树死了,也容易落泪。

就怏怏地回家去,心里总是不乐。无以排遣,随手拿了一本小说——我已经很久不看小说了,因为觉得消磨时间;要看,也是看一些文史或者学术类的书。但小说吸引人,一看就看进去了,一口气看了六个小时。看完之后我立刻原谅了自己,看书总比喝酒打牌刷短视频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吧。

那段日子因为避暑,除了上班极少出门。闲来无事我就看书,中国的外国的,不管有用没用,只管挑自己感兴趣的来看。这些年来大概读书从来没这么“放纵”过,不管高级低级有用没用,只看能看下去的书。我忽然想起我年少时读书也是这般废寝忘食,因为那个时候看的也尽是“无用之书”。到了年纪大了,清醒地知道读这些书是没有用的,看书的目的总是“想学到点儿什么”。我把自己绷得太紧了,我为什么就必须学到点儿什么呢?

抱着无用之心,就轻松很多。那两个月读了四十多本书,超过过去两年的总和。看了五六本心理学,十多本小说,纪实文学、口述实录,经济学,拉拉杂杂,毫无章法。我从前没接触过心理学,找了几本书竟然也看进去了,试着分析自己。不能说这段看书的经历成功治好了我的“内耗”,至少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我是平静的、无思的。

能这么大量读书的日子,是珍贵而短暂的。小孩开学前后,我变得比从前更为忙碌,不太可能有大块的时间肆无忌惮地读书。我看电子书、也看纸质书。只是现在,每当焦虑无措之时,我自然而然打开手机去点那个读书APP的图标,那里仿佛是一个避风港——我热爱文字、以文字结识我的职业、以文字养活自己、以文字修补心灵。如果说人终将需要一个角落让自己无遮无拦地容身,那么这个居所最终仍旧是文字了。我熟悉它各种排列组合的方式,熟悉它的言外之意。从前我很介意它是不是一流或者二流,如今我已经坦然了,即使是自己,写得也是不那么好的。我们相互接纳。

这些年,活得太疲惫、太拧巴了。总是会反反复复去想人生的某些答案,却意识不到,很多事无非是因缘际会,从没有正确的答案。就像我没想到日日去看的桃花树会死,人面桃花,人面会不在,其实桃花也会不在。时间如洪流一般冲刷下来,我们不过在其间短暂地活着,如果说我们曾被什么所安慰,那么记住它,确认它。哪怕它既不完美,也不永恒。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