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主题是“巩固一生,赢战骨折”。什么是骨质疏松?通俗来讲,正常骨骼类似于9孔的煤球,其水、煤、泥的比例是一定的,而骨质疏松时的骨质比例也是一样的,不过煤球变成了12孔甚至15孔。
10月17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科主任医师殷浩博士介绍,骨质疏松多见于45岁绝经后妇女和60岁以上老年男性。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例如: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劳累运动后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老年人的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轻微创伤、轻微跌倒,甚至拧瓶盖、打喷嚏都会引发骨折。
“诊疗过程中常常发现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疾病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甚至进入了防治的误区。”殷浩博士列出了在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3个误区,以提醒大家更好地防治骨质疏松。
误区一: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见于45岁绝经后妇女和60岁以上老年男性,一般认为这些人属于生理性衰老,并无明显基础疾病。但是,红斑狼疮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使用激素、慢性肾病、妊娠期哺乳期营养补充不合理、长期熬夜酗酒等,都可能造成骨质疏松,这类患者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
“再比如航天员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部分患者由于外伤等需要长期卧床,也容易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殷浩博士表示,骨质疏松并非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即使是年轻人也可以罹患骨质疏松,需要关注自身健康。
由于骨质疏松是相对于既往骨量的减少,因此医学上有个名词叫做“骨峰值”,即骨量最高的时刻,多数见于30-40岁,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下降。所以,预防骨质疏松一定要尽早。
误区二: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
多喝牛奶、多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然。钙是骨质的重要成分,补钙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类似于一个人要当运动员,吃饭是基础,但吃得再多再好,也当不了一个合格的运动员,因为后者还需要长期、科学的训练等。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能等同于补钙。首先,补钙一般要求和维生素D同时进行,才能促进钙质的吸收;其次,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包括多晒太阳、运动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等。“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坚持锻炼、做好防护,这些措施都要有。”殷浩博士提醒,单纯补钙并不能防治骨质疏松。
误区三:骨质疏松要少动
骨质疏松最大的危险就是骨折,这类骨折愈合慢、危害大,甚至导致卧床不起,危及生命。但为了防治骨质疏松,并不是要少运动,甚至放弃运动。相反,科学合理的运动对骨量减少裨益多多,恰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游泳、跑步、快走等能够减少骨流失,提高身体协调性防止跌倒。如果一直缺乏运动,反而会导致骨量加速丢失。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