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年轻人热追“围炉煮茶” 专家提醒在家操作需注意安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2-12-09 10:06:29

冬日的午后,架起一个炭火炉,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炉子上煮着热茶,烤着红枣、板栗……这个冬天,“围炉煮茶”在年轻人中兴起,某视频平台上“围炉煮茶”的话题播放量突破20亿次。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此前也对“围炉煮茶”相关话题进行过调查问卷,不少年轻人认为,“围炉煮茶”煮的是文化和心境。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合肥不少商家也推出了“围炉煮茶”套餐,深受年轻人追捧。

年轻人爱上“煮茶” 一“炉”难求

“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指一炉一炭、一水几盏、几块糕点、一张茶饼,与好友几人围坐聊天品茶。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此外,时下流行的“围炉煮茶”更像云南地区的“火塘烤茶”,又叫“糊米烤茶”。在云南,火塘其实就是在屋内用来烧水或煮饭的一种火坑。先将土陶罐放在火塘烘烤,然后把米烤香,把茶烤香,激发茶的醇厚焦香后,再加水沏茶。

记者定位在合肥市,在某团购平台上搜索“围炉煮茶”共检索出近50个相关商户。记者发现,围炉煮茶的套餐基本都是一壶茶品配几种小食,套餐价格大多在200元左右。此外,记者发现,推出围炉煮茶套餐的商户大多为茶馆、咖啡店,也有少数火锅烧烤店推出围炉煮茶套餐。

近日,记者走访了合肥多家围炉煮茶的商户,发现大多都一“炉”难求,需要提前预订。记者走进合肥市庐阳区一家茶馆,沉浸式体验“围炉煮茶”,发现该茶馆分为室内和室外多种不同的煮茶场景。在室外,有一些“合肥”字样的打卡区,摆放了几张桌椅,同时还有一个搭建的帐篷,帐篷内摆放桌椅可以围炉煮茶,虽然冬日寒冷,但依旧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在室外体验。

室内则是随处可见字画、屏风等新中式的元素,也引得不少年轻人进行拍照打卡。该店老板告诉记者,这家店是一家茶馆,秋冬天以来,几乎客人们来这里点的都是“围炉煮茶”套餐,而且来这里的大多都是90后年轻人。

板栗烤煳了 但氛围感拉满

记者在店内点了一份168元的“围炉煮茶”套餐,这是该店最受欢迎的套餐。只见店内工作人员先在炉子内加上炭火,随后铺上一个铁网烤盘。在铁网烤盘上,放入茶叶和水开始煮茶,同时还有红薯、板栗、红枣、玉米、年糕、橘子等小食可放置在铁网烤盘上进行烘烤。

“板栗烤煳了,但是氛围感拉满!”一位正在喝茶的市民指着烤煳的板栗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烤煳的板栗虽然远远不及外面买的烤板栗,但是很有体验感。她是看社交平台分享后来店内打卡的,以前在书中和影视作品中也看到过类似围炉煮茶的场景,现在有地方可以体验,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寒冷的冬天感觉入冬的氛围感瞬间拉满了,还能拍照发发社交账号。记者看到,围炉煮茶凭借着新中式的装修、幽静的环境、精心的摆盘设计成为多数年轻人选择打卡的地点,几乎每位顾客到达店中“围炉煮茶”时都会拍照打卡。

冷风起、炭火生。三五好友,围炉闲话。店内很多顾客都是三五好友相约于此,有的喝茶聊天,还有的会打打牌娱乐一下。“在这里喝喝热茶聊聊天,消磨一下时光就觉得很放松。”店内的顾客告诉记者,冬天天气寒冷,在这里围着炉火喝喝茶感觉很好,茶一直都是养生的象征,喝茶吃点红枣水果等零食也很健康。

“围炉煮茶”搬进家 安全需注意

除了在茶馆“围炉煮茶”,不少合肥市民也把仪式感搬进了家里。在某购物平台上,记者发现,“冬日围炉煮茶”的热度近600万,相关商品数量超3万件,且本周词条热度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围炉煮茶装备”“在家怎么围炉煮茶”等话题热度依旧居高不下。家用碳烤炉、茶壶、烤盘等煮茶装备应有尽有,价格在百元与千元之间不等,不少商家的月销量都在上千个。在买家秀中,记者也看到不少网友在家围炉煮茶的情景。

“在门店体验了一下围炉煮茶感觉很不错,想着也很简单,在家也能实现。”90后姑娘张玉最近爱上了“喝茶”,她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去体验了下围炉煮茶,随后便想着花几百块就能在家实现“围炉煮茶”,还能邀请朋友来家中闲坐。接着,她便开始购买“围炉煮茶”的装备,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她挑花了眼,一开始以为买个炉子、茶壶、茶盘就可以,没想到后来又买了茶罐、茶盘、中式扇等等,妥妥地把氛围感搬进了家中。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围炉煮茶”主要是用炭火,在室内,尤其密闭门窗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消防专家表示,如果一定要在家“围炉煮茶”,最好在户外进行。

如果在室内,一定要打开门窗,做好通风工作。即便使用带有通风口的围炉,也无法避免炭火因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而花盆、铁锅、砂锅等改造成的炉子,炭火就更无法充分燃烧,极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另外,不要为了营造氛围感,把围炉直接放置在木质、竹制的隔热板上。同时,不要在围炉周边布置大量布艺和纸类装饰品,以免发生火灾。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