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茶去,到喝茶去
◎陶妍妍
认识一个00后小姑娘,在网上做美食买手店。平日就是各地逛吃,拍照打卡,再推广一下最新生活方式。看她做的毫不费力,生意居然很好。去年圣诞节,热红酒卖疯了。她说,北上广客人,都直接下单套餐——红酒、水果、料包、酒杯、香薰、氛围灯、圣诞树摆台,拆开快递就能直接拍照发朋友圈的那种。年轻一代的消费观,让我大开眼界。
今年不见她再推热红酒,转而在朋友圈刷烤茶罐、焙茶炉、松木炭,原来,今冬风潮改“围炉煮茶”了。
都嚷嚷着经济疲软,我怎么觉得这代年轻人不少乱花钱呀?!从年初的滑雪,到年中飞盘,再到露营、路冲……一波接一波,这个还没学会,那个又该添新装备了。特意查一下网购平台,“围炉煮茶套装”得一千多;去茶馆喝围炉套餐,人均也200以上,赶上私房菜了。
虚心请教,“你们现在已经抛弃奶茶和咖啡,改喝中国茶了?”她嬉皮笑脸答:“年轻人的社交方式而已,你老人家不懂。”
我怎么就不懂?!打小跟在我奶奶后头给炉子添蜂窝煤,炉上架一张大铁板,中间炖着鸡汤,旁边一溜圈烤着红薯、花生、土豆,比这效率高多了!况且,“围炉煮茶”又不是什么新发明,本来就脱化于云南的“火塘烤茶”。
云南冬日湿冷,山区居民用火塘取暖照明、烧煮食物。如今“围炉煮茶”餐单上的烤红薯、烤糍粑、烤板栗,都是当地人日常吃食。当然,他们也会用火塘烤茶,据说烤出来的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更醇厚浓郁。
其实,中国人是到明以后,才开始“泡茶”喝,之前都是“煮茶”。煮之前,茶叶也必须烤一烤。
唐朝是中国茶道第一个高峰。唐人陆羽,被尊称“茶仙”,因为他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得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用茶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才能放到开水中煮。这种饮茶法叫煎茶法。水要煮三沸,第一沸加盐,第二沸加茶末,第三沸舀茶汤。忙半晌,只有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慢着,怎么还加盐?
是的。唐人喝茶,不仅加盐,还加葱、桂皮、陈皮,还加乳酪、坚果、炒米呢。要不为啥叫“吃茶去”,因为真的能吃啊!
有年在客家人家喝擂茶,他们告诉我,这是大唐古风。擂茶也是先烤茶饼,擂碎茶叶末,再加入芝麻、花生、核桃这些坚果,冲入沸水,调成糊状,再加入炒米。一套科技与狠活整下来,像端着一碗辣糊汤,喝完基本也吃饱了。
很多人喜欢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其实,苏东坡也写过类似的,“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晴窗”,“龙团”是宋朝的龙凤团茶。宋朝时,茶与吃已渐渐分道扬镳。但宋人饮茶,仍需碾碎研磨,用沸水冲点,所以,宋代茶艺叫点茶。
很多年前去日本参会,主办方在京都一间寺院内,招待大家欣赏日本茶道。其实就是个旅游项目,三四个小时,喝两次茶,游一次园,还半推半就推销了一次铁壶和茶碗。但当时特别震撼,看看,人家把大唐文化保存的多好——现在才知道,点茶技术是宋朝的,真够打脸。不过,那次看点茶表演,还是很震惊的。茶叶末怎么能搅成白色呢,上面还用绿色抹茶粉拉花!严重怀疑如今的咖啡拉花,是偷师咱祖宗技术啊。
据说茶道的兴盛,和唐代佛教兴起也有关。禅宗打坐,并不是打瞌睡,而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去参悟,这时,茶叶的功能性就凸显了,和今天天选打工人们靠咖啡续命一个道理。
元代肯定是喝奶茶和酥油茶,不过饼茶仍是宫廷贵族的选择。直到明代,饮茶文化才发生重大转变,有了今天常见的散茶,人们也开始泡茶喝。
从茶饼到散茶,从煮茶到泡茶,居然和材料革新分不开。
明以前,制茶主要是用压紧法,做出的茶饼,和今天普洱茶饼差不多,目的是为了避免香气散发太快。但到明代,高温陶瓷发展出来,瓷器完全可以密封隔水,还可避免散茶受潮变味,运输业更方便。既然是散茶,便无需再碾轧沸煮;直接冲泡,更有清香滋味。还有一个原因,是明代冶金技术的发达,铁锅普及,让炒青也变得容易,这也是绿茶最重要的工艺。
记得有次和中科大一位材料学博士聊天,他说:“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材料学进化史。从石器到铁器再到塑料,材料的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你们总爱说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你看,这些也都是材料吧。”
前些日子,“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茶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国茶叶传统生产技艺及茶文化得到了世界性认可。虽说奶茶和咖啡概念在资本市场红了几年,但围炉煮茶在年轻人中迅速成为新网红,不得不感叹,茶香,大约是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滋味吧。
冬日闲事
◎徐燕
受朋友之邀去她公司欣赏新添置的小玩意,一个陶炉,无烟碳烧着,上置细小筛网,置一壶茶,还有若干柑橘柚之类,半袋栗子,放几个热着,几个花生,朋友们围炉相聊,随手吃喝,倒也适意陶然。
据说今冬很流行这样,所谓的烤茶,我看过此友在朋友圈发的图片,不止有红茶,有橙子,半开口的栗子,还有一本半掩的书,整个画面是暖色调,只配用四个字来形容,岁月静好。
还是因为现在的日子真的好过了,可以在萧瑟的冬天也营造出一幅暖心的画面来,暖融融的室内,热气腾腾的茶,谈笑晏晏的朋友,啊,我觉得这是我做梦也不曾有过的画面。
一年四季,感觉唯一无法产生好感的就是冬天。即使现在到处都有空调,平日里也开车居多,但是,寒冬腊月里,走在风中,感觉不论穿多厚,那寒冷都会如锐利的刀器,刹那间穿透我的身体,再厚实的羽绒服在瑟缩时,都单薄得成了令人后悔为何不再多加一件的理由。
小时候住在山区,每个冬天的记忆都称得上惨烈。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我学大孩子给自己做了一个取暖的炉子,捡了一个搪瓷杯子,底下打两三个洞,两侧也打了洞,用一根铁丝穿起来,放上几块烧红的木碳,就是一个可以取暖的小炉子,但用了几天就不行了。那为了追求温暖勇敢的尝试,虽然很可笑也觉得很可爱,一直记得很清楚。
总之,与寒冷作斗争的经历,是不需再回首的昔日,怎样可乐可叹,都衬得今天格外幸福。看着这桌面上的烤茶, 我晒笑,这不过是小时候在野外烤红薯,烤土豆,烤玉米的堂前版嘛,除了始终保持着一壶热茶,烤几个桔子有点实用意义,别的都只能算锦上添花,毕竟室内,还是烧碳,有烟气等诸多考虑,真的大张旗鼓得想烤熟一个红薯,有点费事了,但是,烤点年糕,柿饼,橙子,还是蛮有雅趣的。
对于烤茶,我觉得与之绝配的,是今年同样流行的露营,在室外,天高地野,风景看过,也没什么好做的,正好有时间点火烧碳搞吃的,能喝上一壶茶,再烤点肉啊香肠啊红薯啊,倒也算野趣,不过这和冬天就没什么关系了,四季皆宜。
生活的解药
◎赵秀秀
冬天来了,室外天寒地冻,在家呆的时间就多起来,多少有点猫冬的意思。周末在家,不管是闲着还是需要忙会儿,我都会泡壶热茶,用养生壶煮上或者保温,该干啥干啥去,比如检查小孩作业、拾掇书柜桌面、打扫卫生等等。这样忙乎一圈回来,立马能喝上一杯暖乎乎的茶。
其实,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也不懂茶,就是觉得冬天里该喝点热乎的,养生花茶、小青柑、老白茶,摸到哪个就喝哪个。把红枣、枸杞、桂圆、干玫瑰放一壶煮,特别好看,能不能补气养颜且不提,就连小孩也多能喝几杯热水。老白茶的话,就用小小的陶瓷壶煮,一般会在闲暇时刻,坐那看热气一点点弥漫,茶香渐渐氤氲,在有些焦躁的冬月里,能让人放松下来。有个周末,我靠着暖气片嗑瓜子喝茶,顺手把小茶壶放暖气片上温着。跟朋友们聊天,她们一看就说,这跟现在流行的“围炉煮茶”差不多啊。嘿,这仪式感只缺一点栗子、柿子、橘子烤物和围坐的朋友啦。
上一次“围炉煮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在黄山。三年多前,没有疫情,周末小长假大家常去周边转悠玩。当时初春,山里略有寒意,我和几个朋友去了僻静的梓路寺。寺庙里只有寥寥数人,一圈走一下,我们遇到一位师傅在禅房外煮茶,招呼大家来喝。炭火、茶水、杏干,一圈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在阳光下,一人一茶杯,续杯随意。大家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师傅聊起天,每个人都很放松,仿佛在家一样。
后来的半晌午,我和朋友们哪也没去,就坐那喝茶晒太阳放空。茶并不名贵,普通的粗茶,炭火之上,温热熨帖。山中的空寂,寺庙的肃穆,或远或近的钟声,让人什么都不用考虑,就静静地坐着,暂时抽离了日常格子间那个劳顿的身躯。以至于数年之后,这个半日闲依然记忆犹新。
可能茶的特殊就在这里,一喝就是一晌午——这个时间怎么度过的、和谁在一起,才是它的精髓所在。和朋友一起,是畅心所聊,化解生活的烦恼。独自饮茶闲坐,感受的是时光沉淀。特别是经历了这几年,大家都很辛苦,在煮茶这样的人间烟火气上,能短暂地感受平和,体会到人间值得,这就够了。
得闲好饮茶
◎南窗
国庆期间,与友和家人同去庐江一温泉,几家人包了一栋屋子,前有草地绿植。推门出去,满眼碧意。友携了一个小小的炉子,温些茶水。连雨天气,不便闲走。我坐在玻璃门前,倒一盏茶水,慢慢啜着,看檐下滴水成串,如珠似玉。假期,手机安静了,心也安静了,有种空无一物的美感。和友人相熟十数年,坐在一起不必闲话也自得。人生中,这样的场景能几回。
茶水清浅,是当今年轻人的社交利器,亦是中年人的恩物。从前,见年长者出去开会,手中总捧一杯茶水,暗自哂笑。慢慢年岁长了,热茶真好。白雪纷飞的季节出去采访,手脚都冻得冰凉。包里摸出一杯热茶,暖到心田深处。绿茶不可久泡,高温沤得久了,色香俱变,只剩单纯的苦。我总是提前泡好,将茶水沥出来,装进杯子带走。动车瞬间千里,人到异乡,喝的犹是家乡的茶。
绿茶是煮不得的,围炉煮茶,最好是掰一块老白茶饼,或是普洱,温水慢慢熬着,久久远远,长长短短尽是茶的香气,不喝也沉醉。南方好饮茶,从早就要吃早茶,一起吃茶的人,也是亲密的人。献茶是迎客,端茶是送客,喝茶是私人事,也是人与人的关系。
前两年流行露营,和煮茶俱是一脉相承的东西。二者看似闲适,本质上麻烦之至。例如露营,单是支起帐篷,天幕,蛋卷桌月亮椅,安营扎寨摆放诸物,就要消磨半天工夫。若是有风有雨,更是狼狈之至。围炉煮茶亦是,炉子炭火茶具果品,哪样不要悉心准备?《红楼梦》里,群芳开诗社,赏花品茶作诗,那是大批下人伺候着的贵族品味。若是要宝姐姐林妹妹自己动手抬桌子烧炉子泡茶水端果子,只怕早没了作诗的兴致。
偶有一次携子外出,去到一片露营地。见有现成的天幕,动了兴致,铺上隔潮垫,从车里取了瓜果饮料,随意闲坐取食,倒也惬意。只见隔壁一对精致夫妇带着孩子,连着一两个小时都在铺桌营造,码了一桌子齐整整的点心果品,茶碗茶杯,又去生火烧水,男人忙着添炭,女人忙着手冲咖啡,一面还要招呼着孩子莫要毛手毛脚到处乱跑。眼看色色快要齐备了,孩子一个猛冲,将桌子打翻了,茶碗叮当,橘子咕噜噜滚了一地。我赶紧扭过头去,不忍再看。
辛辛苦苦营造一场,结局无非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在朋友圈打卡。照片里的闲情总是多于现实,现代人有时就是这么喜欢自欺欺人。打卡即来过,存照即拥有。只是,谁又忍心苛责呢?人总要有个期盼和念想,人就是给自己说故事。
但喝茶仍是赏心乐事,坐在一起喝茶比喝酒好,酒令人亢奋而茶令人平静。我有些朋友,可一起喝茶,随意交谈,或者不谈;不似酒桌之上,俱要奋不顾身地证明自己。茶令人安心。夏天时我邀朋友来家喝茶,茶是热的,配几只从春天冰冻来的草莓,一冷一热,绝妙搭配。我还喜欢喝冷茶,玻璃壶沁了茶水,特地放凉再喝,冬天亦如是。
前几日去友那里喝茶,窗前有树,日光将树影送进来,缓缓移动,从这面墙移到那面,就知道时间过去了。友人藏有古书若干,随手翻翻,颇有不知今夕何夕感,忽而想起辛弃疾。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
饮一杯茶可,喝一尊酒也可。都是借它物,浇心中块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