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家总是认为城市里的人是冷漠的,住在一个楼里多少年也叫不出名字,邻里“老死不相往来”是常态,但这几天许多小区业主群守望相助,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城市里的邻里关系。
这几天,咱们很多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有好多邻居的真诚问候和经验分享,更有好多人把自己家存储的温度计、退烧药共享出来,无私地帮助平时并不认识的邻居们。果然是患难见真情。
谁说钢筋水泥、高楼电梯禁锢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美好场景。咱们中国邻里之间,那份自祖辈传承下来的情谊一直都没褪色。一到危难时刻,就彰显出来了。
退烧药自发地在对门、隔壁、电梯、楼栋之间流通,实际上是在“囤药”、“抢药”之后的一种再分配,消解的正是关键物资的不平衡和短缺。
而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正面效用和效率,可能是经济学意义上任何机制和组织能力都很难替代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些普通人的善良,可能顶多算是日常的热心之举,却给整个紧张的社会带来温暖和力量。
《觉醒年代》里北大教授辜鸿铭说,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可以概括为温良,这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
我们说,看一个人,甚至看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有力量,就看这个民族的人民平时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面对困难的。
一个社区、一个楼栋是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当邻居们、街坊们都能体会别人的疾苦,危难之时伸出援手,那么一件一件微小的和谐之举,终会汇成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增强的是整个社会的“免疫力”。
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