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一年一度的“秋裤预警”再次在全国范围内拉响。今年双十一“秋裤”再度成为热度最高的单品之一,这一曾经被视为老土、单调的保暖单品,如今却在时尚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传统的保暖功能到如今的多元化设计,秋裤不仅成为了人们冬季衣橱中的必备单品,更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
年轻人主动穿上了秋裤
“再过两天合肥就要降温了,刚买的秋裤正好可以穿上了。”合肥00后姑娘王玉告诉记者,以前她是拒绝穿秋裤,现在她冬天根本就离不开秋裤。
像王玉一样喊着“不穿秋裤”的90后00后们,如今已是“秋裤”购买的主力军。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是那个被父母套上秋裤、毛裤加棉裤的小孩,随着他们的健康意识和保暖意识的加强,秋裤已经成为了他们冬天的必需品。
记者发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分享自己的秋裤穿搭心得,从简约的黑白灰到亮眼的彩色系,秋裤的多样化为他们的冬日穿搭增添了更多可能。不少时尚博主和明星也纷纷加入这股潮流,通过示范穿搭、分享心得,进一步推动了秋裤在年轻人中的普及。
“穿秋裤既想保暖又想时尚。”王玉告诉记者,年轻人对秋裤的喜爱并非仅仅是追赶一些潮流穿搭,更多的是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长时间的工作、学习以及不规律的作息,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秋冬穿上秋裤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保暖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感冒、缓解关节疼痛,还能提高睡眠质量,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穿秋裤游景区免门票
年轻人主动穿上秋裤不仅体现在日常穿搭中,还逐渐渗透到各种社交活动和场合中。从街头巷尾到办公室,从家庭聚会到朋友约会,穿秋裤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不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是成为了一种自信、健康、时尚的象征。此外,一些景区和商家也通过“穿秋裤”做了一系列营销推广活动。
“立冬穿秋裤,寒冬冻不住。”11月7日,立冬当天,河南洛阳隋唐洛阳城景区推出穿秋裤免门票活动,一方面是想推介宣传景区,另一方面希望天气降温,大家可以注意保暖。
据隋唐洛阳城景区微信公众号推文介绍,立冬当天(11月7日),凡是穿秋裤的游客即可免费游玩隋唐洛阳城景区,免票地点为应天门、明堂天堂、九洲池。
记者从社交媒体中看到,许多网友,进入景区时,都纷纷卷起裤脚,“骄傲”地展示自己的“秋裤”,还有许多穿着汉服里面穿着秋裤的游客前去观看游玩。工作人员也表示,由于现在秋裤种类很多,门口撩起裤腿只要确认是两层裤子就行。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以前,提醒大家穿秋裤的都是自己的妈妈,现在居然是洛阳的文旅,洛阳文旅简直是比妈妈还操心。
“新秋裤”遇上了“黑科技”
年轻人爱上了穿秋裤,可他们穿的秋裤早已不是传统的“纯棉秋裤”,爱科技爱时尚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一种“新式秋裤”。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在秋裤的新潮中,“黑科技”成为了不少商家的卖点。“自发热”“科技恒温”“仿生科技聚热绒”“有温度的人造皮肤”……等等“吸睛”的字眼都出现在秋裤的宣传标语中。此外,秋裤面料也有了更多选择。例如德绒、山羊绒、桑蚕丝、再生纤维等等。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温度分为初暖、中暖、高暖套装,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购买不同产品。甚至,秋裤产品还推出修身塑形、玻尿酸保湿美肤“面膜肌底裤”等功能性秋裤。不仅电商平台上,线下商场内,记者走访发现,“吸湿发热”“氨基酸养肤”也成为了不少秋衣秋裤的卖点。
此外,商家还与迪士尼、网易云音乐、复仇者联盟、小黄人等IP玩起了跨界合作。同仁堂健康、回力、王致和、六神、金龙鱼、雪花啤酒等多家知名国货品牌也推出了多款联名秋裤,如与六神合作的“神清气爽裤”、与同仁堂健康共同打造的“养生裤”、与王致和合作的“真香裤”,携手雪花啤酒打造的“玩啤裤”等等。
理性选择“新秋裤”
充满“科技与狠活”的秋衣秋裤真的像商家说的那么好吗?据有关媒体报道,镇江市消协委托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针对宣传频次较高的“保温率、热传递性能、吸湿发热”等功能进行了检验检测。调查人员在6个平台分别购买了7件“自发热”保暖内衣,然而从产品执行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各品牌商家在宣传时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暖”“自发热”等,但多数品牌的产品执行标准与“保暖内衣”无关。广大消费者应理性选择,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营销迷了眼。
此外,作为“新秋裤”中备受追捧的代表之一鲨鱼裤因其独特的面料和塑形效果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记者在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鲨鱼裤”,多个品牌的相关产品销量十分可观。但在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穿上鲨鱼裤会有“勒肚子”“肚子疼”等现象。
近期有医生提醒广大消费者,长期穿着鲨鱼裤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鲨鱼裤紧身的设计会限制身体器官的活动和皮肤的呼吸,长期穿着可能会导致皮肤不透气、增加真菌和细菌感染的风险等问题。如果鲨鱼裤勒到肚子,人体腹部的一些器官可能受到挤压,甚至胸腔的活动也会受损。因此,在选择穿着鲨鱼裤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尺码和控制穿着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地压迫身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