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香料“香”飘全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9-26 07:18:10

数千年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上互通有无、相知相交。

跨越时空,千百年后,“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继续携手相伴、同舟逐梦。

亳州“飘香”

安徽亳州,既是华佗故里,又是千年药都。中药材种植加工历史源远流长,中药材调味料资源也是得天独厚,形成了特色的香料市场,开启了集群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香料集散地。香料作为药食同源的细分产业,也吸引了众多商家参与。熊家香料行负责人熊路路便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26岁的熊路路从湖北老家赶赴亳州,开始了他的寻“香”之旅。

从最早的仅有几个样品展示小格子的展台,到如今百余平方米的店面,这一路,熊路路与亳州香料专业市场的逐步形成一同发展。

最初,他售卖展示的样品品种不足20个,如今,店里的香料品种已有50余个,包含10多个进口品种,主营白豆蔻、八角、黑胡椒、白胡椒等,每天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之所以选择从事香料行业,熊路路表示,在香料的种类中,需要“加工”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原样买、原样卖”,中间没有多少“花样”,而且香料品种相对较少,市场比较稳定。

随着十年的日积月累,他也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

“其实香料的品类无外乎就那么几样,区别在于它的产地和质量,就比如说不同质量的黑胡椒,价格可能会相差好几倍。因此,采购这个环节非常关键。”熊路路告诉记者,每年在香料出产之际,他都会赶往原产地实地选品,一年内,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奔波在路上。

“国内的话,云贵川地区算是香料的主产区,云南有小黄姜、炒果,贵州有辣椒、香砂,四川有青花椒、紫麻椒等,每年的价格也不一样,要看当年的产量和品质。国外香料主产地是东南亚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我们也会通过各个渠道采购。”9月底是小黄姜成熟的季节,熊路路还计划着去趟云南实地采购。

因为售卖的香料部分涉及到进口,熊路路对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的大力开展深有感触。“最初经营香料时,采购国外品种我们只能去广西玉林的香料市场从中间商手里买,基本上有啥买啥,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感觉进口的门槛很高,过程很曲折。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我们得以绕开中间商,直接线上与东南亚经销商选品、采购,节省了很多成本和不必要的开支。”

“现在我要采购白豆蔻的话就直接和印尼经销商联系,从当地发货,先走海运发集装箱,到了国内玉林或广州、青岛港口办理清关手续后,再安排陆运。”熊路路举了一个例子,“而且随着亳州香料产业的逐步完善,也有国外的经销商到这里来。上个月,店里就来了个印度客商。”

同样在神农谷国际香料专业市场经营的程强香料行内也售卖了10余种进口香料,他的采购之路也是从最初的玉林再到直接与国外经销商订货,到如今的从香料谷国际香料网平台上下单。“需要采购什么香料,平台上直接采购就行,如果没有还可以登记意向,非常方便。”

海外“寻香”

近年来,为促进香料交易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亳州市人民政府依托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打造了神农谷国际香料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了“一街(香料专营一条街)、一馆(亳州国际香料谷)、一园区(神农谷香料加工产业园区)”,聚集了世界香料产业资源。

去年初,神农谷国际香料专业市场开始试营业,相继入驻了128家香料经营商户,经营香辛料品种120多个。

安徽国际香料谷总助林秋雨告诉记者,公司利用专业市场的优势开展进口香辛料、小商品的跨境贸易业务,打造以香料品类为主、进口商品经营为辅,线下交易与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相结合的国际化交易场馆。通过设立数字化海外仓与源头企业合作,建立东南亚、南亚、南美等地区便捷的规模贸易进口通道,服务广大下游企业,目前已建立越南、老挝、柬埔寨及印度海外仓。

在亳州国际香料谷周边,亳州市还将打造神农谷国际香料加工产业园区,形成辐射长三角进而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香辛料专业市场,吸引全国香辛料产区和东南亚及“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和地区的香辛料产品汇集亳州。

去年9月初,在神农谷国际香料专业市场打造香料“一街一馆一园区”的基础上,上线运营了国内首家香料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香料谷国际香料网,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展。

香料谷国际香料网上线运营后,加速推进了亳州香料产业的发展,助力亳州香料“香”遍全球。

“自上线以来,网上注册的产地供货商300多家,采购客商更多,香料交易额已经超过亿元。”香料谷国际香料网负责人宋维昊说。“亳州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香料使用十分广泛,香辛料产业带,是作为食品应用的一个产业带所在地,亳州利用在产业带中心的位置,为香辛料产业服务和调味料的上下游服务。目前已经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印尼、柬埔寨、泰国等开展进口业务,比如肉豆蔻、胡椒、干姜等产品,能够为这个行业的下游提供质价双优的产品和便捷通关国际贸易业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