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进入高速发展期,新霖飞能科不断发力,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23-09-26 16:43:01

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以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迎来新一轮爆发。2022年,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87GW。今年上半年,我们又交出了78.42GW的高分成绩单。在产业链价格上涨、逆变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光伏人实现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对于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中国光伏协会给出了120GW以上的预期,全球新增装机可能达到360GW。显然,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将快速增长,光伏产业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注入新活力,给各种降低度电成本的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中,N型高效电池、组件技术的前景最为明朗。光伏专家表示,当前市场上主流产品PERC电池已趋近效率极限,而N型电池优异的材料特性和完美的钝化结构,使它无论实验室效率还是量产效率,都比P型PERC有重大飞跃。从实际发电表现看,N型高效电池具有低衰减、低温度系数、转换效率高、弱光响应好、双面率高等优点,可以降低电站建设环节BOS成本和初始投资,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更高,可以带来更低的度电成本(LCOE),更高的发电收益。


多位业内专家沟通讨论后,就“十四五”时期光伏技术与市场发展作出以下判断:

1、“十四五”时期,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500GW,成为新增电力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十四五”时期,大尺寸电池技术、N型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210+182将占据97%以上市场份额,N型电池组件也会成为40%以上光伏项目的首选。

对光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能力可以确定当前利润水平,而技术研发实力将决定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

P型PERC组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但N型赛道还存在新品牌弯道超车的可能。


经过市场验证,除了传统一线品牌外,还存在一些在技术与产品方面有累积、创新活力强、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传播力、产品质量可靠的企业,这些企业被认为是光伏“新一线企业”,未来存在极大的弯道超车的可能,而新霖飞能科,就是其中一个。

前不久,新霖飞能科官宣,其投资兴建的新瑞光电“10GW 高效N型TOPCon电池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436亩,建设厂房约17万平方米,设备投资30亿元以上,建设年产12GW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生产车间,其中10GW为当前国内外最主流的TOPCon电池,2GW为极具潜力的HJT电池。该项目的建成,让新霖飞能科在技术研发、生产竞争力方面的实力都更上一层楼。


资料显示,新霖飞能科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有些“年岁”的企业,技术沉淀多年,后发优势显著,综合实力强大。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宿迁、江阴等地建成12个低碳产业基地,投资新瑞光电、中环半导体、新霖飞(扬州)光伏、中环艾能、晶旺新能源、宏润光电、新霖翔分布式能源等13家子公司,拥有15年光伏行业经验。

在业务上,新霖飞集团涵盖单晶硅切片、大尺寸单晶电池、大尺寸高效组件的研发与生产,以及产业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目前已集结形成垂直一体化、全覆盖的产业布局。


产能方面,截止2022年底,新霖飞集团单晶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已分别达到20GW、16GW和6GW,并投资建有15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11MW。到2023年底,现有产能有望翻倍增长。据新霖飞集团公众号显示,2023年底公司切片产能将达到45GW、高效电池片产能将突破26GW、组件6GW。

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好几年前,核心团队成员就在推动N型光伏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奠定了国内N型光伏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填补了产业空白。

2022年,新霖飞能科成立扬州永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实现10GW的N型TOPCon产能,同年成立扬州中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综合TOPCon产能达到18GW,2023年有望突破28GW,达到30GW.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量产效率,新霖飞能科都已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自成立以来,新霖飞能科始终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和质量,实现更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为企业使命,以“成为最具有价值的光伏制造企业”为企业愿景,不断在光伏行业发力。未来,新霖飞也将加速奔跑,提升品牌价值,为社会带来更多高效率、高品质光伏组件的同时,争做行业先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宣传商业资讯,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亦不代表本网站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或投资行为参考,本网站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