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改变了亳州百姓长期饮用地下水的状况,现在城区80%人都喝上了干净的地表水。”9月27日下午,看着亳州调蓄水库内从西淝河引调而来的一泓清水,亳州市水利局计划基建科科长李伟奇感慨道。
7级提水500公里行程
9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引江济淮安徽境内的最后一级提水泵站,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境内的龙德泵站。在这里,长江水经过7级提水最终来到皖北及豫东地区。
引江济淮江水北送建管处龙德管理所负责人许东波介绍称,龙德泵站是江水北送西淝河线上的第5级泵站,也是安徽省境内的最后一级提水泵站。长江水将从枞阳枢纽流经巢湖、“翻越”江淮分水岭后进入淮河,一路北上,最终来到皖北及豫东地区。
“从枞阳引水口到这里,江水流过500多公里,被提升30多米,再沿着西淝河北上20多公里便可到达河南。”许东波称,龙德泵站设计流量为45立方米每秒,泵站安装立式轴流泵机组4台,其中备机1台,总装机5600千瓦。为满足调水、泄洪需要,在龙德站处配套新建节制闸1座。
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段位于淮河以北,主要任务是向安徽省淮北地区和河南省东南部的周口、商丘部分地区城乡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结合改善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输水沿线地区的农业灌溉补水条件。同时依托引江济淮调入水量,增加补充淮河生态环境用水。供水范围包括安徽、河南两省的10个地市的36个县市区。
亳州城区8成人喝上引调水
龙德泵站旁边是引江济淮亳州加压泵站。引江济淮北上水来到这里分为两路,一路经过龙德泵站提水继续北上流向河南,一路经过亳州加压泵站输往亳州调蓄水库。
据许东波介绍,2020年6月,引江济淮工程江水北送段亳州供水段率先在全线试通水,一泓清水由西淝河和茨淮新河经亳州加压站注入亳州城南调蓄水库,缓解了一直困扰亳州的缺水问题,让地表水流入千家万户。
自运行以来已向亳州调蓄水库供水1.44亿立方米,自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以来,供水5000万立方米。
西淝河和茨淮新河的水通过亳州加压泵站经管道运送至3000亩的亳州城南调蓄水库。
“西淝河水经过加压泵站,通过31公里的PCCP供水管道向调蓄水库供水。水库总库容493万立方米,调蓄库容460万立方米。”亳州市水利局计划基建科科长李伟奇介绍称,该水库作为市区唯一地表水源向城区供水,目前亳州主城区范围内8成市民饮用上了这里的水库水,约50万以上人口,“改变了大家长期饮用地下水的状况,让千家万户喝上了引调的地表水。”
水库开挖的500万立方米弃土,在水库北侧堆筑三处山体,它的建成也改变了亳州市城区无湖、无山的历史。
“我们每天都会在水库边巡查,防止有人员进入,出现污染水源的情况。水库边共设立40多个监控,我们也是全天候值班监控。”水库管理人员窦鹏称,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定期巡查30多公里的输水管道,确保供水的安全稳定。
从“饮水难”到“饮水甜”
因为缺水,皖北和豫东地区在水源选择上不得不“就近取材”,长期以来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地下水虽然解了“近渴”,但水质偏“硬”,口感不好,同时,长期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及地下水超采矛盾亟待解决。
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解决了皖北及豫东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还可以用江水置换地下水开采,有效遏制皖北及豫东地区中深层地下水超采势头。
自2020年6月30日,亳州城区市民喝上引调水以来,亳州调蓄水库供水占亳州主城区每日用水总量8成以上,这里的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回升速度位居超采地区前列。
不仅仅是亳州,北上的长江水到淮河后“兵分四路”,分别沿着沙颍河线、西淝河线、涡河线、淮水北调线,输送到阜阳、淮南、宿州、蚌埠、亳州、淮北6市28县(区)。
据了解,引江济淮工程向皖北、豫东区域供水,将为5117万人供水,改善灌溉面积1760万亩。
“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第一阶段目标是2023年底前,完成13个县(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第二阶段目标是2025年底前,完成15个县(市、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文 王士龙 任逸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