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安徽秸博会闭幕,签约总投资金额达239.5亿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11-13 10:03:49

2023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于11月10日至11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博览会现场签约重点项目153个、总投资金额239.5亿元,较上届增加58.8亿元,增幅达32.5%。

本届博览会以“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为主题。博览会线上线下报名参展企业近千家,展出产品、技术、模式、装备3000多个。本届博览会展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这些展示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了省内外“两利用”领域的全产业链和前沿科技,其中一些产品和技术更是首次亮相。

环保经济双“丰收”

来自蚌埠展区的安徽丰原生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秸秆制糖和生物基材料工程最新科技成果——“秸秆混合糖联产黄腐酸高效有机肥技术”,是全国首条秸秆制糖市场化生产线。据了解,黄腐酸有机肥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它适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多种农作物,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肥料选择。

“每8至9吨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可以生产3吨混合糖,同时联产5吨黄腐酸高效有机肥。”安徽丰原生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陈雨表示,他们将计划采用分布式乡镇糖厂的模式,在乡村地区兴建混合糖和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绿色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

陈雨介绍,本次秸博会公司展示多以聚乳酸为原材料制作的下游产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口罩、购物袋、快递袋、服饰等,都是由秸秆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取的高纯度乳酸聚合而成的聚乳酸制成,可逐步替代化学纤维和化学塑料,具有环保、无毒、可降解的特点,“目前,聚乳酸的年产能约30万吨”。

秸秆“循环”成为投资新热点

推动秸秆转化为饲料,以“过腹”方式投入养殖业的种养循环产业新模式成为农业投资新热点。

来自宣城展区的旌德县虎威黄山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厂长严先生介绍,目前合作社建有3个60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牛舍,1个500平方米的培育室和一个200平方米的休息室和1300平方米秸秆储存仓库,培育皖南黄牛基础母牛群200头,成年种公牛20头,“目前合作社以保种为主,年纯盈利在300万元左右”。

据严先生介绍,“我们的饲养的牛吃的是秸秆配的饲料,包括玉米秸秆、黄豆秸秆、稻草秸秆等,每年收购秸秆达到了600吨以上。” 。

丰富的秸秆资源是安徽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每年有农作物秸秆约4800万吨、畜禽粪污约7700万吨,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广阔。

安徽: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企业近两千家

从不得不焚烧处理的农田“废弃物”,转变为各式各样有着可观经济价值的材料、肥料、饲料……,近年来,安徽奋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大力培育“两利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以上和82%以上,“两利用”全产业链年产值约450亿元。

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目前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企业接近两千家,48家企业产值过亿,解决4万多人就业。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形成收储转运、沼气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链,年产有机肥278万吨,沼气8900万立方,沼气发电3438万千瓦时,有力支持了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省“两利用”产业的大发展,产业链不断拉长与延伸,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行业参与各方亟需强化资金、技术以及各种资源要素的集约化配置。为此,2022年博览会上成立了安徽省“两利用”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115家。联盟成立以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推动资源整合、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优化服务体系,为全省“两利用”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安徽还将出台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系列配套政策,统筹各类农业专项资金,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培育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徐宏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