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11月14日4版3篇重要报道 在管仲故里追寻生态文明的生生不息 公元前6世纪,当向往东方智慧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地中海沿岸游历并传播思想学说时,在遥远的东方,同样曾游历各地的管仲较之早一百多年,就以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的身份,辅佐国君齐桓公成为彼时的诸侯霸主,因而成就“华夏第一相”之名。
2600多年后,在管仲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生态理念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被称作“淮上明珠”的颍上县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北岸,淮河最大支流颍河在此汇入。
在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故地感受德法相融 当古巴比伦在约3800年前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时,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已有人把本属习惯法的刑罚制度化,形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治思想。他就是我国历史传说中的首位“法官”——有“司法鼻祖”之称的皋陶。据古籍记载,皋陶死后,葬在今安徽六安一带,所以六安又被称为“皋城”。
位于大别山北麓、长江淮河之间的“皋城”六安,法治精神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精神符号。“我们不断创新普法形式,把公平正义送至千家万户。”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德云说。
在中国“公学始祖”文翁家乡见证教育公平 2000多年前,相距数千公里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在古代东西方探索着教育的模式。在私塾教育开创者孔子去世300多年后,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开地方官学之先河,开办“文翁石室”,被誉为“公学始祖”。文翁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如今,包括舒城县在内的全国多个县区,开始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发展教育事业。
城区教师评职称必须有农村支教经历、骨干教师每月需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舒城县正在努力将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到每个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