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丽
读书愈一两小时,字迹渐模糊,久矣。
大抵老花了。年后去眼镜店,当陈述病情,店员拿过一副100度老花镜,建议试戴,并递过一张报纸,结果并不如祼眼看得清晰。她又让坐至一架仪器前,诊断出老花程度大约50度,说是目前阶段无须配镜。
我一下沮丧起来:那怎么办?我必须天天看书的。店员大约以为,读不读书有多了不得的事情呢,遂轻描淡写道:你眼花时就放下书,休息休息嘛。可能又觉不忍,布施她的慈悲心:没法子,人到了一定的岁数,都这样。等你老花到100度时就可以配镜了。
她的同伴端坐一旁面容俨然,默默不作一语,扬起兰花指,一根根拈着馓子吃……
道一声谢,拉开店门,走在冷风中的我如丧考妣,内心凌乱。半生以来,一个个平凡日子,正是得益于骋目书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虚静。如今,连每日阅读这一点小爱好,也要被剥夺?
无人事先告知,人到一定年岁,身体各部件的逐渐失能。这门功课,唯有现得现学。
不能长久读书,我还能做什么?打麻将、跳广场舞、逛街、与友饮茶闲聊?一样不感兴趣。除非居乡下,养鸡喂猪种菜莳花赶集……我可以将菜园的土碾碎成粉,用筛子筛,侍弄平整撒上诸样菜籽,覆上枯草一遍遍洒水,耐心等着它们出芽……最好在山中,眺望晨岚暮霭蒙茸绿意……
人离自然近些,逐渐的有了灵性,不会轻易地为无聊、焦灼等不良情绪所困扰。
一位居山数年的年轻人说起,冬天的时候,每日劈柴、生火、烧水,就可以成为头等大事,且非常享受。颇可感同身受。仿佛回到生命的原初时态,仅仅取暖一项,便占据了一天中的许多时间。
被誉为画坛仙人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到了晚年,他彻底抛弃外交,三十年不曾踏出过自家院子。老人终日在院子里踱步,观察方寸之地的一草一木,他可以连续数月在草丛中观察蚁群,观察鱼如何在池中游动……
一个人何以自成宇宙,被生命的静气深深覆盖住。怎样才能到达一条给予生命滋养之路?
我呢,吃罢早餐,就得从冰箱取出小排解冻焯水,炒糖色,爆炒红烧,中火焖煮,这边削切土豆丝、胡萝卜丝、青蒜丝、肉丝……忙活半天,端出三菜一汤,十分钟风卷残云。太不值得了,简直浪费生命。
生命的能量,大约是有定数的。有人天生强大无匹无坚不摧,总是火热地融入各样生活之中。
倘若不能阅读,仿佛被抽除主心骨,有被世界抛弃的孤独……
一个喜静之人的精神依赖,倘被剥夺,真是酷刑。接下来该如何纾解?
物质生活并重于精神生活,甚至后者成为整个生命的支撑,也是前者的基座。人类平素何以要观影、看画展、听音乐会、旅行?不过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是灵魂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长度大抵相当。在这颗星球上,我们一日日呼吸,一代代繁衍生息。因为读书,人的生命有了厚度深度,耻感尤甚,内心更为磅礴。也算是无用之用吧。
人类文明的进阶,正得益于书籍的奠基。
我最欣赏的陶潜、苏轼二者身上,除了温良的人性,更多的是神性。陶潜主动离开官场选择贫寒生活,虽时时困苦,但他的人格日渐健全起来了。苏轼虽是被动选择的生命处境,但却做到了随遇而安……
这两个人当真成了我的精神支撑。比如,因拙于应付人际关系,而常深陷现实困境,倘若不读书的话,也不知崩溃多少次了。
读书令人生慧。拥有慧心,则不失智,擅于自我宽解。读书一样令人心大,不与现实处境久缠。应像苏轼那样,即便“老鸡卧粪土”,也要不折不曲不媚不谗。
一个人的心性决定着他的视野,所得即所求。
各人性格不同,志趣迥异。热爱读书,也是造物对于人类的惠爱。
【橙美文】当读书成为生命常态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4-02-26 10:11:58
·钱红丽
读书愈一两小时,字迹渐模糊,久矣。
大抵老花了。年后去眼镜店,当陈述病情,店员拿过一副100度老花镜,建议试戴,并递过一张报纸,结果并不如祼眼看得清晰。她又让坐至一架仪器前,诊断出老花程度大约50度,说是目前阶段无须配镜。
我一下沮丧起来:那怎么办?我必须天天看书的。店员大约以为,读不读书有多了不得的事情呢,遂轻描淡写道:你眼花时就放下书,休息休息嘛。可能又觉不忍,布施她的慈悲心:没法子,人到了一定的岁数,都这样。等你老花到100度时就可以配镜了。
她的同伴端坐一旁面容俨然,默默不作一语,扬起兰花指,一根根拈着馓子吃……
道一声谢,拉开店门,走在冷风中的我如丧考妣,内心凌乱。半生以来,一个个平凡日子,正是得益于骋目书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虚静。如今,连每日阅读这一点小爱好,也要被剥夺?
无人事先告知,人到一定年岁,身体各部件的逐渐失能。这门功课,唯有现得现学。
不能长久读书,我还能做什么?打麻将、跳广场舞、逛街、与友饮茶闲聊?一样不感兴趣。除非居乡下,养鸡喂猪种菜莳花赶集……我可以将菜园的土碾碎成粉,用筛子筛,侍弄平整撒上诸样菜籽,覆上枯草一遍遍洒水,耐心等着它们出芽……最好在山中,眺望晨岚暮霭蒙茸绿意……
人离自然近些,逐渐的有了灵性,不会轻易地为无聊、焦灼等不良情绪所困扰。
一位居山数年的年轻人说起,冬天的时候,每日劈柴、生火、烧水,就可以成为头等大事,且非常享受。颇可感同身受。仿佛回到生命的原初时态,仅仅取暖一项,便占据了一天中的许多时间。
被誉为画坛仙人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到了晚年,他彻底抛弃外交,三十年不曾踏出过自家院子。老人终日在院子里踱步,观察方寸之地的一草一木,他可以连续数月在草丛中观察蚁群,观察鱼如何在池中游动……
一个人何以自成宇宙,被生命的静气深深覆盖住。怎样才能到达一条给予生命滋养之路?
我呢,吃罢早餐,就得从冰箱取出小排解冻焯水,炒糖色,爆炒红烧,中火焖煮,这边削切土豆丝、胡萝卜丝、青蒜丝、肉丝……忙活半天,端出三菜一汤,十分钟风卷残云。太不值得了,简直浪费生命。
生命的能量,大约是有定数的。有人天生强大无匹无坚不摧,总是火热地融入各样生活之中。
倘若不能阅读,仿佛被抽除主心骨,有被世界抛弃的孤独……
一个喜静之人的精神依赖,倘被剥夺,真是酷刑。接下来该如何纾解?
物质生活并重于精神生活,甚至后者成为整个生命的支撑,也是前者的基座。人类平素何以要观影、看画展、听音乐会、旅行?不过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是灵魂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长度大抵相当。在这颗星球上,我们一日日呼吸,一代代繁衍生息。因为读书,人的生命有了厚度深度,耻感尤甚,内心更为磅礴。也算是无用之用吧。
人类文明的进阶,正得益于书籍的奠基。
我最欣赏的陶潜、苏轼二者身上,除了温良的人性,更多的是神性。陶潜主动离开官场选择贫寒生活,虽时时困苦,但他的人格日渐健全起来了。苏轼虽是被动选择的生命处境,但却做到了随遇而安……
这两个人当真成了我的精神支撑。比如,因拙于应付人际关系,而常深陷现实困境,倘若不读书的话,也不知崩溃多少次了。
读书令人生慧。拥有慧心,则不失智,擅于自我宽解。读书一样令人心大,不与现实处境久缠。应像苏轼那样,即便“老鸡卧粪土”,也要不折不曲不媚不谗。
一个人的心性决定着他的视野,所得即所求。
各人性格不同,志趣迥异。热爱读书,也是造物对于人类的惠爱。
·钱红丽读书愈一两小时,字迹渐模糊,久矣。大抵老花了。年后去眼镜店,当陈述病情,店员拿过一副100度老花镜,建议试戴,并递过一张报纸,结果并不如祼眼看得清晰。她又让坐至一架仪器前,诊断出老花程度大约50度,说是目前阶段无须配镜。我一下沮丧起来:那怎么办?我必须天天看书的。店员大约以为,读不读书有多了不得的事情呢,遂轻描淡写道:你眼花时就放下书,休息休息嘛。可能又觉不忍,布施她的慈悲心:没法子,人到了一定的岁数,都这样。等你老花到100度时就可以配镜了。她的同伴端坐一旁面容俨然,默默不作一语,扬起兰花指,一根根拈着馓子吃……道一声谢,拉开店门,走在冷风中的我如丧考妣,内心凌乱。半生以来,一个个平凡日子,正是得益于骋目书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虚静。如今,连每日阅读这一点小爱好,也要被剥夺?无人事先告知,人到一定年岁,身体各部件的逐渐失能。这门功课,唯有现得现学。不能长久读书,我还能做什么?打麻将、跳广场舞、逛街、与友饮茶闲聊?一样不感兴趣。除非居乡下,养鸡喂猪种菜莳花赶集……我可以将菜园的土碾碎成粉,用筛子筛,侍弄平整撒上诸样菜籽,覆上枯草一遍遍洒水,耐心等着它们出芽……最好在山中,眺望晨岚暮霭蒙茸绿意……人离自然近些,逐渐的有了灵性,不会轻易地为无聊、焦灼等不良情绪所困扰。一位居山数年的年轻人说起,冬天的时候,每日劈柴、生火、烧水,就可以成为头等大事,且非常享受。颇可感同身受。仿佛回到生命的原初时态,仅仅取暖一项,便占据了一天中的许多时间。被誉为画坛仙人的日本画家熊谷守一,到了晚年,他彻底抛弃外交,三十年不曾踏出过自家院子。老人终日在院子里踱步,观察方寸之地的一草一木,他可以连续数月在草丛中观察蚁群,观察鱼如何在池中游动……一个人何以自成宇宙,被生命的静气深深覆盖住。怎样才能到达一条给予生命滋养之路?我呢,吃罢早餐,就得从冰箱取出小排解冻焯水,炒糖色,爆炒红烧,中火焖煮,这边削切土豆丝、胡萝卜丝、青蒜丝、肉丝……忙活半天,端出三菜一汤,十分钟风卷残云。太不值得了,简直浪费生命。生命的能量,大约是有定数的。有人天生强大无匹无坚不摧,总是火热地融入各样生活之中。倘若不能阅读,仿佛被抽除主心骨,有被世界抛弃的孤独……一个喜静之人的精神依赖,倘被剥夺,真是酷刑。接下来该如何纾解?物质生活并重于精神生活,甚至后者成为整个生命的支撑,也是前者的基座。人类平素何以要观影、看画展、听音乐会、旅行?不过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是灵魂的需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长度大抵相当。在这颗星球上,我们一日日呼吸,一代代繁衍生息。因为读书,人的生命有了厚度深度,耻感尤甚,内心更为磅礴。也算是无用之用吧。人类文明的进阶,正得益于书籍的奠基。我最欣赏的陶潜、苏轼二者身上,除了温良的人性,更多的是神性。陶潜主动离开官场选择贫寒生活,虽时时困苦,但他的人格日渐健全起来了。苏轼虽是被动选择的生命处境,但却做到了随遇而安……这两个人当真成了我的精神支撑。比如,因拙于应付人际关系,而常深陷现实困境,倘若不读书的话,也不知崩溃多少次了。读书令人生慧。拥有慧心,则不失智,擅于自我宽解。读书一样令人心大,不与现实处境久缠。应像苏轼那样,即便“老鸡卧粪土”,也要不折不曲不媚不谗。一个人的心性决定着他的视野,所得即所求。各人性格不同,志趣迥异。热爱读书,也是造物对于人类的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