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虽不善言辞,却用一生的辛勤付出,诠释着父爱的深沉伟大。
父亲曾是村里生产队长。那时的农村极为艰苦,一年到头,家里的收入也不过微薄的几十元。然而,父亲却从未被困境所打倒,他总能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
他带动村民们一起手工编织小网兜。网兜结实美观,是市民们盛放水果等各类小物件的器具。我清晰地记得,每当夜晚降临,家里灯火通明。其实,那时还点煤油灯,不是做手工活,都舍不得点灯。父亲和家人们围坐一起,分工明确,有的把成捆的尼龙线转往织梭上备用,有的让竹质织梭在灵巧的手指间翻飞,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小网兜;有的整理、点数、扎捆,方便销售运输。父亲会在晨曦中早早起床,步行几十里山路,将网兜送到附近的小镇,被商贩收购,再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山路崎岖,步履艰难,但父亲从未有过怨言,他深知,这是为了家人,为了村里人的生计。
每年春节,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刻。他会从远方的城里批发回那些画面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那些年画,如同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梦,为乡亲们带来喜悦和祝福。父亲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背着沉重的年画,穿行在小巷间,将年画一一送到村民手中。他的笑容和年画一起,温暖了每一个寒冷的冬日。
母亲则是父亲背后的默默支持者。她不善言辞,却用日常的点滴付出,表达着对父亲深深的爱意。每当父亲外出劳作,母亲总是早早起床,为他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虽是家常食物,强体力劳作的人,吃饱了才好做事。每当父亲归来,无论多晚,母亲总会点亮那盏油灯,静静等待,为他留一盏温暖灯火。
对于我,父亲的爱更是深沉而内敛。我后来到外地工作,远离家乡,时常见不到父亲。那时交通、通讯不便,我们只能通过书信联系。每次相见,父亲总是那几句话,叮嘱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要有出息,不丢家乡的脸。他的语言虽然简单,但每一句都饱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关心。
每当收到我的回信和照片,父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将信和照片小心翼翼收藏起来。母亲则在一旁默默看着,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每当我看到现在机器生产的小网兜,或是见到那些印刷精美的新年挂历,都会想起父亲那勤劳的身影。母亲依然坚守在那座老屋,看到我们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出息,有了健康成长的下一辈,也放心地和父亲相聚到一起了。
父亲,虽已远去,但他的爱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韩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