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松石《煮药漫抄》:“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
人渐老,对最后一句,感触尤深。“淡远”是一种心境。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我觉得“淡远”的内涵,其实更为丰富。
“淡远”是什么?“淡远”,是把世事看“淡”,是气定神闲。若要“把世事看淡”,就应学会“舍弃”,做生命的“减法”,在“舍”中求“得”——自然得之。
《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者,贪得无厌也;圣人之告诫,谆谆焉。
所以,要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得”。
人如果物欲太强,便会焦心忧虑。一旦焦心忧虑,难免百病丛生。舍弃不必要的时尚追求,冬行春令,最是要不得,“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人至老年,到了“花谢”“树枯”的时节,自当默然认之。
还有一种更应当舍弃的方面,那就是“担心、忧虑,看不惯”——为孩子“担心、忧虑”,对世事“看不惯”。
担心孩子们,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动辄“我们从前的时候……”何苦呢?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从前的时候”已成过去,如今,是孩子们的时代。时移世易,一切都在改变中,老把孩子们限制在“我们那个时候”,社会又如何变革、进步?“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回忆是好的,但不要让自己的“回忆”,成为对年轻人的一种“限制”,甚至于“束缚”。看不惯,难免“说说道道”,甚至于大放厥词,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海明威说:“我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人老了,尤其要“学会闭嘴”,少说话,更要少发牢骚。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年轻的时候,你可能是舞台上的一位演员,甚至是一位优秀演员;而年老了,你的人生就开始“谢幕”了,自觉从人生舞台上走下,于观众席中,寻一位置,做一名安安静静的观众,如此,才不失为一名智者,也许,才能守住生命最后的一份尊严。
“淡远”是什么?“淡远”,是一种高远的生命境界。人老了,其实很好。曾经的风景,尽收眼底;曾经的锋芒,收敛为沉着和果敢;曾经的经历、挫折,积淀为经验和智慧。
你虽然老了,但你,已然站在人生高处,你会因此看得更远;你把生命沉淀为一个“核”,所有的精髓,都集中于此;纵然孤独,你的孤独,也成为了一种“独坐大雄峰”的孤独。
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老年人独有的生命境界。此时,纵然“地偏”,亦能“心远”;举首,即可“悠然见南山”。于老年中,享受一份“淡远”。
“老年爱淡远”,晚岁不虚也。
(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