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流量不敢做的。
第一次看到这种视频,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名学生模样的人坐在寝室里,然后他泡的方便面、喝的饮料、用的抽纸甚至戴的近视眼镜都先后被室友直接抢走。
表演虽然有点夸张,但表达绝对清楚:这不就是校园霸凌嘛。
再看下面的评论,有人问:“这是剧本还是真的?”有人答:“当然是表演,好玩,哈哈哈哈。”还有人赞:“不错,都是演技派。”“那无辜的小眼神,那哽咽的声音,太搞笑了。”
就是这样的视频,点赞量上万,评论两百多,收藏两千多,转发近千。
什么时候,校园霸凌也成为流量密码了?
我们都看过一些真实的霸凌视频,因为触目惊心,这些视频每次出现,都会在网上广为流传。网友对此极为关注,既是表达自己的愤怒,也是发挥互联网“围观也是力量”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关视频形成舆情后,很多确实得到了责任部门的回应,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或许正是网友正义感带来的暴发式传播,给校园霸凌短视频博主带来了“灵感”,于是为了刷流量,不惜耍流氓,只要博眼球,哪怕当混球。
这些博主还开动脑筋,把校园霸凌玩出了花。
有人在短视频中抖起了包袱:“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不服,放学后把他约到小花园,他又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服了。”
有人玩起了反转梗:一名霸凌者恶狠狠地把同学的旧手机拿走,并丢给同学一款最新旗舰产品,要求同学必须用,最后,霸凌被称为“爸临”。
有商家在短视频中展示自家产品打广告,配文称:“我被霸凌了,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子也要抢我的加绒黑丝。”
可惜,这些机灵,抖错了方向。
不是说短视频一定不能表现校园霸凌,如果是批判,是普法,是教受害者如何自卫,是向霸凌者严正宣战,那没问题。
但是,不能把它娱乐化。
如果校园霸凌娱乐短视频充斥网络,受众就有可能从“司空见惯”发展到“熟视无睹”,看到真实的霸凌视频还会像以往那样愤怒吗?真实的霸凌视频还能发挥原来的社会求助、舆论监督作用吗?
就像街头如果到处都是装可怜乞讨的骗子,大众的同情心经得起消耗吗?就算经得起,有时间和精力去甄别真假吗?那么,真正在绝境中挣扎的人还能获得帮助吗?
何况,拿霸凌者的违法行为、受害者的痛苦作为娱乐素材,就相当于把玩别人的伤口,然后再笑咪咪地在上面撒把盐。
把暴力娱乐化,不但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会消解这一社会问题的严肃性和沉重感,甚至带来“示范效应”。
尤其是对心智并未成熟的校园青少年来说,有些人在这类短视频的误导下,会将身边发生的真实霸凌也当作玩笑,不但不会谴责抵制霸凌者、帮助受害者,甚至可能模仿短视频中的一些做法,加入“玩笑”同学的队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拍摄者虽然没有实施霸凌行为,却成为了现实中霸凌的“教唆者”和“同谋”。
对此,平台和各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主动作为,亮明底线,划清红线,该下架就下架,该封号就封号,对这类短视频坚决说不。
如果放任这样的短视频泛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全系列的《违法犯罪搞笑大全》。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陈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