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的马女士(化名)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院,并向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送上了锦旗。马女士因为热射病,在重症医学科治疗了十余天,她是该院今年收治的第四名热射病患者。“近几年,高温天气增多,热射病患者也明显增多。”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左和平介绍,热射病为中暑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死亡率较高,“从轻微中暑发展到夺命热射病,往往只在一瞬间。”
患者晕倒路边 核心体温高达41℃
时值“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威力更强的中伏、末伏正带着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汹汹而来!在这种“上蒸下煮”的高温热浪天气里,必须高度警惕极其危险的“高温刺客”热射病。
马女士在工厂的车间上班,据介绍,当日在车间工作时已感到不适,下班途中忽然体力不支,晕倒在路边,被路人发现及时联系救护车送到了医院。
“患者送到医院时,核心体温最高达41℃,典型的热射病,情况非常危险。”左和平介绍,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其核心危害在于“人体核心体温的失控飙升”,也就是人体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随意识障碍等症状。
据其介绍,至目前今年该院已经收治了四名热射病患者,患者多为户外工作者以及高温高湿的车间环境中的劳动者。“可能是与气候有关,近几年高温天气增多,热射病患者也明显增多。”
就像脏器在被“烘烤”
热射病是最严重、最致命的中暑类型,是因为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体温>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为典型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可致死性综合征。
据介绍,患者往往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然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暑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较高。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弥散性凝血,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人体脏器多由蛋白质构成,40℃以上高温会像‘烘烤’一样导致蛋白质水肿、变性、坏死。”左和平强调,这种损伤对中枢神经和心肌细胞是不可逆的,即便肝脏等再生能力较强的器官,也难逃脱功能受损的风险。
“刺客”目标:高温、高湿环境下
谁会是热射病“刺客”的目标?“可能大家只关注到了高温,但高湿环境同样是警报。”左和平解释,
医学上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类。劳力型多见于户外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体力劳作的青年人群,高强度体力活动叠加高温,易导致体温骤升。
而经典型热射病的“潜伏性”更强,更需警惕,常发生于看似不太高温(如32-35℃)但湿度极高的密闭环境中,尤其威胁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群。
左和平打了个比方:“高湿环境如同裹了层湿棉被,人体皮肤赖以散热的关键通道——汗液蒸发和对流被死死堵住。”此时即使静坐不动,热量也会在体内不断积聚,最终导致核心体温飙升,引发危险。
很多老年人,为了省钱,不舍得开空调。主观上不想增加孩子负担,客观上皮肤对温度感知已不灵敏,会说“不热”,其实他的体温调节机制和耐受力已经下降,“不热”的时候一样会中暑。且老人中暑会诱发其他疾病,更危险。
不要“扛一扛”危险“一瞬间”
“从轻微中暑到夺命热射病,发展恶化往往只在一瞬间。”左和平指出关键:当出现大汗不止、心慌、胸闷,或日常劳作时突然感觉体力不支、心跳加快,就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需立即停止工作,到阴凉处通风降温,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
对于现场急救,左和平强调“降温是黄金法则”:若发现他人意识模糊、身体滚烫,应迅速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拭身体或将冰块置于腋窝等大动脉处降温,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不少劳动者总想着‘扛一扛’,‘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热射病最怕硬扛。”左和平呼吁,高温高湿季节,户外及密闭环境工作者需加强防护,公众也需警惕“不高温也中暑”的情况,所以不要“扛一扛”,很容易把自己扛进去,科学预防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怎样预防、处理热射病?
1、预防是关键,“躲”为上策:
避开高温、高湿环境,计划出行安排,尽量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且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
2、喝水有讲究,别等渴了再喝:
少量多次充足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推荐每小时补充2-4杯清凉且不含酒精的水、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等。避免摄入大量糖分或者过凉的饮料。
3、热射病是急症,现场急救核心是快速、有效、持续降温:
立即脱离热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建议室温保持在16-20℃。
迅速降温。可采用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实现蒸发降温;或用冰帽、冰枕或纱布包裹冰袋放在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实现冰敷降温。针对劳力型热射病,可采用冷水浸泡的方式降温。
救助病患的同时,及时转运,寻求医疗救助。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王士龙 实习生 王焱丽 通讯员 戴睿 刘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