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最近发布了一则声明:有“个别考生”考研落榜后,虚构高分考研成绩并携家人到学校闹事,实际情况是该考生的分数并未达到国家线。
声明一出,网上炸开了锅。有人吐槽“反智考生”,有人直呼“丢人丢到姥姥家”,有人感叹考生“清奇的脑回路”,有人扒出更多类似案例证明“吾道不孤”。
确实,这些年关于高考和考研,出现过不少匪夷所思的新闻,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连电影都不敢这么编”。
近一点的,2024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发布《关于部分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声明中提到,该校陆续受理了几位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到学校闹事的案例,调查结果是,这些前来“维权”的考生中,有人数门缺考,有人低分未过线,甚至有人并未报考该校却伪造了该校考研成绩查询截图。
远一点的,2020年,广东湛江考生曹某高考235分,连普通本科都上不了,却伪造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准备大摆宴席庆祝,结果因为通知书上有错别字被他人识破“穿帮”。
封面新闻今年2月曾报道,网上出现了一门“考研改成绩骗父母”的生意。商家利用前端技术暂时修改网页,甚至还细分出了“提供截图”“提供录屏”与“提供网页操作”的服务。有商家更是宣传“出成绩两天,已接几百单”。
为什么要改考研成绩?网友们在线推理,认为主要是考试成绩出来后,自觉交不了差,只好伪造一个分数,表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中主要又分为三种考生,动机各异。
“跟风式”考研者。大家都考我也考,一个伪造的分数,是对自己跟风行为的合理化,也是对外界舆论的一个交代。
“执着式”考研者。有人出于继续深造或逃避社会等动机,痴迷于考研,一个虚假但看似合理的分数,可以让父母支持自己再次备考。
“被迫式”考研者。自己不想考,但拗不过父母的要求,这类考生习惯于服从父母,伪造分数主要是为了避免自己承受父母的失望、批评甚至怒火。
甚至有网友推断:宁愿承受和父母一起到学校“维权”导致自己“社死”的风险,也不愿向父母说明真相的考生,可能是希望借助学校之手把自己纳入“黑名单”,彻底断送考研之路,让父母没办法再逼着自己考研。
但是,不管动机如何,造假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规定。西安财经大学给出的处理方案是:记入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两年内拒绝报考该校,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伪造考研成绩,作为直接责任人的考生付出代价理所应当,但我们还要看到背后的问题。
考生的身后是家长,伪造成绩多数情况是为了应付家长。虽然从年龄上来说研究生考生基本已成年,但是从社会意义来说,他们绝大多数又是经济未能独立的孩子。在他们背后,给予经济支持也给予期望压力的,是家长。
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而不是跟风“卷娃”,那么考研大军一定会大幅缩水。据公开数据,2025年全国有388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两年下降,较2023年下降了86万人,证明考研正在袪魅。
另外,家长如果不是“战略上鸡娃,战术上弃娃”,能对孩子多一些了解,与孩子建立起一条良好而互信的沟通渠道,孩子也不会用造假来应付家长,甚至宁愿跟着父母一起去学校闹事也不愿向家长说明真相。
家长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他们的背后,还站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分配机制和流动渠道。
我们这个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高学历,还是高收入?是职位高,还是名气大?是自得其乐,还是处处攀比?是干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干别人羡慕的事?
社会的利益分配,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如何平衡?阶层流动渠道足够多样化、足够畅通吗?
一个社会只有不断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不断优化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在优化理念下培养出来的考生,造假的动机也会越来越弱。
(安徽商报 元新闻评论员 陈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