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近年来,安徽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最大增量”,奋力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格局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4月26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本届科交会围绕“四链”融合,旨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项目团队来说,如何将科技成果精准与资本、市场无缝衔接是痛点。在科交会互动对接展区,安徽科技大市场搭台,邀请一批科技成果项目现场路演。来自中科院、各大高校和企业的共50个项目齐聚亮相、轮番登台,通过这一对接平台,实现成果转化,走向广阔市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现场路演项目“高精度全自动藻类在线识别系统”解决了水体生态保护费时、费财、费力的痛点,“我们能够对水体中藻类进行自动化精确识别,满足在藻类鉴定方面存在的各种需求。”来自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杨吉祥介绍到。
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离不开全链条服务。“我们的项目打造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极大程度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便利性。通过后期持续深入对接运营,发挥前期汇集的各类资源优势,与科技型企业进行资源价值共享,为科技服务行业的第三方平台赋能,从而带动整个科技服务行业发展。”中科院软件中心科技创新部总经理张杰向记者介绍。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富矿”,从“实验室” 走向“应用场”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一步。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他8家协作单位共同进行科技研发的“医疗用微纳集成芯片与集成系统”项目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工程师林俊淑谈到“现在项目进展到最后一年,我们也在同步推进孵化相关事宜,目前来说,植入式靶向给药系统主要被国外的厂商所垄断,因此我们也期待能够进行整机的攻关与集成,从而实现产品的国产替代。”据悉,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按时、按需给药,也解决了普通口服、注射等给药方式药物利用率低、副作用较大的缺点,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科技成果是科交会的核心,对接交易贯穿了本届科交会的全过程。未来,安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时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优质科技成果“三就地”,实现前沿技术“沿途下蛋”。以安徽创新馆为总枢纽、主节点,力争在新赛道上跑出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