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合肥“警营工匠”的AB面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5-03 16:30:23

在合肥,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疾驰在缉凶惩恶的路途,奔波在服务民生的街巷,擎法律伸张正义,用忠诚守护安宁。

“A面”:

他们是打击犯罪护佑民生的战士

时针划过凌晨1点,随着“吱……啪……”两声,办公室的门又被猛地推开,刚熄灭不到半小时的灯再次亮起来,合肥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军披着警服,大步流星地走到电脑前,来回点击鼠标。

“就是他俩,终于出现了。”循着推送来的线索,显示屏中出现两张隐藏在口罩下的脸。王军一扫倦意,兴奋地拿起对讲机:“特警207、207,之前研判的砸车窗盗窃嫌疑人在包河区附近出现,注意搜索抓捕……”一小时后,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从警18年,王军始终坚守在巡控一线,被群众赞誉为“庐州神捕”。他根据街面犯罪形式的特点,不断提炼升华“巡控技战法”,努力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民警察。这是他的初心,更是作为劳模工匠的匠心。“听说市公安局有个‘寻包达人公益组织’,我也想试试看能不能找回我的包。”近日合肥市民方女士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将挂在电动车扶手上的手提包不慎遗失。

方女士赶紧沿途折返寻找,却再也找不到手提包的踪影。正当她一筹莫展时,在朋友提醒下,她找到了合肥市公安局视频侦查支队民警陈小虎。

了解详细情况后,陈小虎迅速带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同事,根据方女士提供的线索进行大量排查,最终联系上拾包人,将手提包返还给方女士,全程只用了3个小时。

多年来,由陈小虎领衔的工作室帮助多个家庭团圆,找到市内走失人员462人,找回遗失物品934件,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他们如一团火,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案件,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守护,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汇聚砥砺奋进的动力。

“B面”:

 他们是科技兴警的尖兵

合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理化检验室内,伴随着检测仪器不停运转发出的“嗡嗡”声,宋昕戴着手套、拿着试管,对刚刚送来的样本进行鉴定。

“找到了,确实存在非法添加!”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化验数据,宋昕和战友通过比对分析,很快得出了检验结论,并第一时间反馈给办案单位。很快,一个专门向老年人兜售假劣药品的团伙浮出了水面……

“作为一名刑事技术工作者,我们参与的每一份检验鉴定都与案件的事实证据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关乎公平正义,容不得有任何失误。”勇于创新、集智攻关、心细如发、专业严谨……这是合肥市公安局理化检验室(毒品实验室)主任、警务技术四级主任宋昕的真实写照。从警以来,他扎根刑事技术领域,勘验火灾、制毒等现场300余起,参与办理刑事案件4000余起,出具检验报告4000余份,一直保持零失误、零差错的纪录。

合肥市瑶海区一名市民逛街时手机被盗。接警后,办案民警第一时间开展分析研判,2小时后便将盗窃嫌疑人成功抓获。“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落网后的嫌疑人张某一脸惊愕。

可视化指挥调度、治安要素态势分析、规划最佳出警路线……在合肥市公安局,民警只需通过屏幕,就能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综合研判分析。有了大数据平台的支撑,这些在以前看似不可能的操作,正在一线警务实战中“开花结果”。

一系列创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合肥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正高级工程师刘跃和他所带领的工作室团队的付出和努力。他们不断探索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核心的智慧警务建设方案,全方位推进科信、网络、视频、政府、行业资源的融合应用,实现了“汗水勤务”向“智慧勤务”转变,大幅提升警务效能。

截至目前,合肥市公安局共有全国劳模6人,省级劳模10人,市级劳模12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