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和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3-05-15 09:16:59

5月8日下午,第二届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暨城市生命线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来自合肥经开区,以“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向全国推广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其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在良好产业基础和氛围中,合肥经开区引导传统制造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用科技创新更新制造业,让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迭代的试验田,一场“科创+产业”的“双向奔赴”彰显了安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动力和潜力,使得合肥经开区生产总值连跨七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1%,远超安徽平均水平,成为引领制造业时代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2023年1月13日,全球灯塔网络发布第10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成功入选,成为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首座“灯塔”。

作为全球行业领先的灯塔工厂,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的目标并非无人工厂,而是通过在供应网络、研发、制造及客户服务中部署数字化应用,为自身提质增效提供最佳支持。

据WEF评价,该工厂已部署了18个不同的4IR(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用例。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基础上,还通过对各级供应商及客户的端到端链接,将先进技术扩展到上下游的整个制造网络之中。

例如:在质检环节,下线的电脑板将被送入工厂的自适应光学检测设备。在对工厂每年1.5亿片的优品和缺陷品检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这位基于工业视觉和AI技术的“阅卷老师”已经形成了包含数千个检查点的“标准答案”,产品合不合格,它一“看”便知。

三十年前,海尔工业园的建成和冰箱园区的建成投产曾经是合肥经开区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海尔的入驻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形成,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引进的海尔特种钢板项目、华东包装、海景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产业链经济发展。如今,灯塔工厂的建成又成为合肥经开区数字领航,助推“数字安徽”再升级的样板。而对于合肥经开区的制造业转型来说,有能力率先打造智能工厂甚至灯塔工厂的头部企业是“头雁”。在“头雁”牵引下,产业链中的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将有机会“借力”跃升,打造产业转型的“雁阵效应”。

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已建成省级智能工厂9座、数字化车间34个、“灯塔工厂”3个,激活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科创”战略

传统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

“经开制造”走向“经开智造”,这是一场传统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

最有价值的创新是“开荒”。5月8日,第二届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暨城市生命线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主办方是合肥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合肥市市长罗云峰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合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探索出以场景应用为依托、智慧防控为导向、创新驱动为内核、产业培育为抓手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

他所提及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正是由位于合肥经开区南艳湖畔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与安徽省、合肥市共建研发,已在包括合肥等安徽重点城市应用,每天为市民安全保驾护航,并在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安全隐患监控和及时处置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该院打造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已在国内300多个城市推荐实施。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合肥经开区对科创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诠释,这一核心发展理念,已成为该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擎。近年来,该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企培育及服务体系,持续完善高成长企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完善体系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引导大企业建设孵化器,营造双创环境新氛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40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20户。已形成21个科技园区,16个众创空间,1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及以上21家,国家级13家),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吸引集聚了2000家高潜力科技创新企业。全区企业共设立各类研发机构363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省级研发机构139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7家。2022年完成技术合同额达190.9亿元,科技成果登记579项。

从大体量到高质量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当前,合肥经开区的发展路径正在从“大体量”向“高质量”演进。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张力,继续成为经开区下一步发展的主脉络。

一方面,作为安徽首个千亿元GDP开发区,合肥经开区近年来经济发展一路狂飙。根据官方数据,十年来,合肥经开区生产总值连跨七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1%,远超合肥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 高端制造已经占据潮头,为合肥经开区提供了最具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产业支撑。

“合肥经开区正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合肥经开区相关人士表示。

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里加速崛起,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在这里强势发展。合肥经开区正从“安徽工业第一区”向“长三角发展示范区”阔步迈进。

以芯片为例,合肥经开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半导体装备及材料,并于2020年设立“合肥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园”,布局从新型存储器制造,到上游的装备、原材料以及下游的封测、模块及组装全产业链。

电动汽车是外贸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之一,也是中国出口产品中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代表。合肥经开区正以大众安徽、蔚来汽车为龙头,打造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目前已初步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合肥经开区GDP力争达20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2个产业规模各达2000亿元,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形成2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

迎接深度变革

科、产、城、人共生融合发展

创新思维已深度融入合肥经开区的血液。

该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布局创新空间构建“两湖科创圈”。

去年9月19日,盟维科技锂金属电池自动化制造线落地合肥经开区。这是中国乃至全球首创的自动化锂金属电池制造专用产线,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企业在规模化量产上取得重要进展。

合肥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196℃至8℃温度区间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比肩国际领先企业。

合肥经开区相关人士表示:在产业创新方面,将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加快产业链高端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度变革,将加快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迅速崛起。而长三角一体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加快经开区开放发展、创新发展。”上述人士表示。

“十四五”期间,一个科、产、城、人共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国一流园区将逐渐成型,助推合肥加快迈向全球科创新枢纽,实现从科教基地向科创名城的伟大飞跃。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 通讯员 李长龙

(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